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倒打一耙的意思、倒打一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倒打一耙的解释

[recriminate;make false countercharges;put the blame on the victim] 《西游记》故事:猪八戒以钉耙为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绝技战胜对手。现在多用来比喻自己干了坏事不承认,反而对检举人反咬一口;或者是不接受别人的批评,反而指责批评的人

详细解释

《西游记》中 猪八戒 以钉耙作武器,后来俗语有“ 猪八戒 倒打一耙”的说法,多指不仅不接受对方的意见,反而指摘对方。 康濯 《东方红》第一章:“ 王奎 万没料到这家伙来了个倒打一耙。”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十八章:“得啦,你不要倒打一耙!我真是为你好。” 王吉呈 《女御史》:“干部们好心包着他,他 猪八戒 倒打一耙,反咬起干部来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倒打一耙"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自己犯了错误或做了坏事,不仅不承认,反而指责、诬陷对方或受害者。这种行为具有明显的反咬一口、颠倒是非的特点。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本义与字面来源(农业劳作):

    • "耙"(pá)指一种农具,用于碎土、平整田地或归拢、散开谷物柴草。农人劳作时,通常是向前挥动耙子。
    • "倒打一耙"字面意思是不按常规向前耙地,而是反过来向后打耙子。这种动作是反常、违背常理的。
    • 这个字面形象生动地比喻了行为上的反常和倒行逆施。
  2. 引申义与核心用法(人际行为):

    • 引申到人际关系或事件冲突中,"倒打一耙"特指这样一种行为模式:
      • 犯错方/加害方:自己明明有错在先,或实施了不当行为。
      • 反咬行为:不仅不认错、不承担责任,反而调转矛头,将责任、过错推卸给对方或受害者,甚至诬告、指责对方。
    • 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混淆是非、强词夺理、恶人先告状的特点,目的是为了逃避责任、嫁祸于人或为自己开脱。
  3. 出处溯源(文学名著):

    • 虽然其作为固定成语的成型时间较晚,但其表达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早有体现。
    • 最著名的出处关联是明代吴承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在故事中,猪八戒使用的武器就是九齿钉耙。猪八戒的性格特点之一就是有时会耍小聪明、推卸责任或倒打一耙。虽然书中没有直接出现“倒打一耙”这四个字,但猪八戒的许多行为(如自己偷懒却告孙悟空的状)非常符合这个成语所描述的情境,因此后世常将猪八戒与此成语联系起来,认为其形象地诠释了这种行为。 (参考来源:普遍认可的文学关联与文化共识,如《西游记》人物分析)
    • 该成语的广泛使用和定型是在近现代汉语中。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反咬一口、恶人先告状、贼喊捉贼、嫁祸于人、混淆是非。
    • 反义词:知错就改、勇于担当、实事求是、敢作敢当。
  5. 使用场景举例:

    • "明明是他抄袭了别人的作品,被发现后却倒打一耙,说原创者剽窃了他的构思。"(自己抄袭,反诬原创者)
    • "事故是因他违规操作引起的,他却倒打一耙,指责安全员没提醒他。"(自己违规,反怪他人)
    • "他先动手打人,结果在警察面前倒打一耙,说是对方先挑衅。"(自己施暴,反诬受害者)

“倒打一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颠倒是非、推卸责任、反咬一口的不道德行为。它源于反常的农事动作,后借《西游记》中猪八戒的相关行为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最终成为汉语中描述此类行为的经典成语。其核心在于犯错者不仅不认错,反而诬陷指责对方。

网络扩展解释

“倒打一耙”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1.基本释义

指自己犯了错误或做了坏事,不仅不承认,反而指责对方或检举人,甚至将责任推卸给他人。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批评推卸责任、混淆是非的行为。

2.出处与典故

3.用法与结构

4.近义与反义

5.翻译与扩展

例句参考:

“他们自己做错了事,不仅不道歉,反而倒打一耙,指责对方小题大做。”

如需更详细的典故分析或实际用例,可查阅《儿女英雄传》或《西游记》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暗陬悲叹变压俾夜作昼擘指漕浴承当充壮喘不过气来垂涎三尺春衣窜益调益低就发洋财感愤宫外孕冠凫还首洪庇讲画讲口疆潦交付捷给镜流禁末金叶表文几头絶奇军卒开课辣酱李郭仙舟露脸伦侪禄养面弹木棍配第浅知齐交轻肆琼都邱阿曲学乳女石层属郡属统孙叔抬头不见低头见铜人驼蹏鸡鼍作无碍吴咏飨奠小户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