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害禾稼的蟲。《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麥,不蚼蛆;先時者,暑雨未至,胕動蚼蛆而多疾。”
“蚼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蚼蛆(拼音:gǒu qū)指一種危害農作物的害蟲,多見于古代文獻。根據《呂氏春秋·審時》記載:“得時之麥,不蚼蛆;先時者,暑雨未至,胕動蚼蛆而多疾。”,說明古人已觀察到蚼蛆對麥類作物的侵害。
與普通“蛆”的區别
單獨“蛆”字通常指蒼蠅幼蟲(如),而“蚼蛆”中的“蚼”可能是特定前綴,用于描述某種與農作物相關的蟲類。
《呂氏春秋》提到蚼蛆的出現與農作物種植時機有關,認為適時播種可避免蟲害,體現了古代農業對害蟲的觀察與防治經驗。
蚼蛆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農業害蟲,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代。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更多用“蛆”泛指蠅類幼蟲。
蚼蛆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蚼和蛆。蚼的意思是蛆,是指昆蟲的幼蟲階段。蛆則指代一種無脊椎動物,通常生活在腐爛的物體中。
蚼的部首是蟲,蛆的部首也是蟲。蚼的構成是由5個筆畫組成,蛆則由9個筆畫組成。
蚼蛆這個詞的來源十分有趣。在古代漢字中,蚼蛆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中的蛆相同。在《說文解字》中,介紹了蚼蛆是由蜚和徐兩個字組合而成。蜚意為飛騰,徐則表示慢慢前行。這個組合形容了蚼蛆那種緩慢移動的方式。
除了在簡體漢字中,蚼蛆這個詞也存在于繁體字中。在繁體漢字中,蚼蛆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不如現代那樣标準化。因此,蚼蛆的古代寫法可能存在幾種不同的形式。在篆書中,可以看到一種古老的寫法:“蠺蠆”。蠺意為蚼蛆,蠆則是蚊子的古稱。這種寫法雖然已經不常見,但仍然在一些古籍中出現。
以下是一些使用蚼蛆這個詞的例句:
1. 他喂養蚼蛆,以觀察它們的生命周期。
2. 蚼蛆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分解者。
蚼蛆的組詞中,常見的有:蚼害(指由蚼或蚊蠅等幼蟲造成的危害)、蚼糞(蚼的排洩物)、蚼卵(蚼的卵)、蚼穴(蚼的洞穴)等。
蚼蛆的近義詞可以是:蛆蟲、蛆生、蟲豸等。
蚼蛆的反義詞可以是:翩翩、騰騰、飛翔等,因為蚼蛆通常是緩慢地爬行,與快速飛翔形成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