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亡戟得矛的意思、亡戟得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亡戟得矛的解釋

喻有失有得。《呂氏春秋·離俗》:“ 齊 晉 相與戰, 平阿 之餘子,亡戟得矛,卻而去,不自快,謂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歸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為不可以歸?’去行,心猶不自快,遇 高唐 之孤 叔無孫 ,當其馬前曰:‘今者戰,亡戟得矛,可以歸乎?’ 叔無孫 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豈亢責也哉?’”前者謂得失相當,後者謂得失不相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亡戟得矛”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wáng jǐ dé máo,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得失相當或有失有得。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出自戰國時期《呂氏春秋·離俗》。典故背景為春秋時期齊國與晉國交戰時,一名士兵在混戰中丢失戟卻撿到矛的故事。

二、本義與引申義

  1. 字面含義
    “戟”和“矛”均為古代兵器。字面指丢失戟卻得到矛,字面得失相抵。

  2. 引申意義

    • 得失相當:強調損失與獲得的價值相近(中性色彩)。
    • 有失有得:側重得失并存的狀态,常用于描述矛盾或複雜情境下的結果。

三、典故解析

故事中,士兵因得失問題詢問路人,路人認為“兵器換兵器無妨”,而高唐大夫叔無孫則指出“戟與矛功能不同,不可等同”,最終士兵重返戰場戰死。此典故既體現對得失的辯證思考,也暗含對盲目追求形式等價性的批判。

四、用法與示例

五、近義詞與對比

相近成語有“有得有失”,但“亡戟得矛”更強調得失的等價性,且含典故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亡戟得矛——詞義

《亡戟得矛》是一個成語,表示在戰争、鬥争中,原本處于劣勢或失敗的一方通過某種方式得到了轉機,扭轉了局勢,獲得了勝利。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亡戟得矛》的拆分部首是戈、矛,分别在“戈”和“矛”的左邊,表示“戈”是戟的部首,“矛”是矛的部首。

《亡戟得矛》的總筆畫數為22畫。

來源

《亡戟得矛》出自于中國古代的《莊子》一書。

繁體

繁體字“亡戟得矛”為「亡戟得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是,對于《亡戟得矛》這個詞來說,其古時候的字形與現代常見的字形相似,沒有主要的差别。

例句

1. 在這場官司中,原告最初處于劣勢,但後來通過調查取證,最終《亡戟得矛》,成功取得了勝利。

2. 這次比賽中,一支實力較弱的球隊經過努力,終于在最後一刻《亡戟得矛》,以微弱的優勢戰勝了對手。

組詞

亡敗、戟鳥、得力、矛盾

近義詞

逢兇化吉、翻雨覆舟

反義詞

既戟失矛、本末倒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