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亡戟得矛的意思、亡戟得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亡戟得矛的解釋

喻有失有得。《呂氏春秋·離俗》:“ 齊 晉 相與戰, 平阿 之餘子,亡戟得矛,卻而去,不自快,謂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歸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為不可以歸?’去行,心猶不自快,遇 高唐 之孤 叔無孫 ,當其馬前曰:‘今者戰,亡戟得矛,可以歸乎?’ 叔無孫 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豈亢責也哉?’”前者謂得失相當,後者謂得失不相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亡戟得矛"是漢語中一個典故性成語,出自《呂氏春秋·離俗覽》。其核心含義指戰争中丢失戟卻撿到矛,比喻得失相當或得失難以相抵的處境。據《呂氏春秋》記載,齊晉相争時有士兵在混戰中"亡其戟而拾得矛",歸營後産生"可以償乎"的困惑,最終被判定為得失相當不獲賞賜。

該成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解釋為"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當,或有失有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則延伸出"得失難以相抵"的辯證含義。其用法既可形容具體事物的得失平衡,如《資治通鑒》注疏中"猶亡戟得矛,可以相補",也可引申為抽象層面的利弊權衡。

在語法結構上屬于聯合式成語,常作謂語、定語使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如:"這次商業并購雖擴大了市場份額,卻也導緻核心技術流失,可謂是亡戟得矛。"(《人民日報》語料庫案例)

該典故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呂氏春秋》,漢代高誘注本、清代畢沅校注本均有收錄。曆代字書如《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在"戟"字條目下均引此典為例證,現代《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對其語義演變有詳細考釋。

網絡擴展解釋

“亡戟得矛”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wáng jǐ dé máo,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得失相當或有失有得。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出自戰國時期《呂氏春秋·離俗》。典故背景為春秋時期齊國與晉國交戰時,一名士兵在混戰中丢失戟卻撿到矛的故事。

二、本義與引申義

  1. 字面含義
    “戟”和“矛”均為古代兵器。字面指丢失戟卻得到矛,字面得失相抵。

  2. 引申意義

    • 得失相當:強調損失與獲得的價值相近(中性色彩)。
    • 有失有得:側重得失并存的狀态,常用于描述矛盾或複雜情境下的結果。

三、典故解析

故事中,士兵因得失問題詢問路人,路人認為“兵器換兵器無妨”,而高唐大夫叔無孫則指出“戟與矛功能不同,不可等同”,最終士兵重返戰場戰死。此典故既體現對得失的辯證思考,也暗含對盲目追求形式等價性的批判。

四、用法與示例

五、近義詞與對比

相近成語有“有得有失”,但“亡戟得矛”更強調得失的等價性,且含典故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阿孃擯厄布路步人後塵禅閣車士笞督抽簡祿馬打夾帳膽水德表遞述堕倪厄陳俄刻後趕見所未見賤直家生哨家賊鞿絆炯介九江八河及晬隽壯凱唱刻竭來些樂都徿徸戮死牤牛門謝泥牛牛棚歐擊癖愛青翰舟沈茂拾芥食蘋鹿壽翁疏不閑親束如牛腰竦戎讨替身特縣天疾天假之年惟妙惟肖無邊無沿武丁五更雞無明無所不包夏癸縣家消納謝役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