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新唐书·陆贽传》:“捨此不务而反为所乘,斯谓倒持戈矛,以鐏授寇者也。”
“倒持戈矛”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指在战斗中突然改变立场,攻击己方阵营,比喻背叛或策略失误。其字面含义是“倒拿武器”,导致无法有效防御敌人,反而伤害自身。
出自《新唐书·陆贽传》:“舍此不务而反为所乘,斯谓倒持戈矛,以鐏授寇者也。”
背景:陆贽以此比喻统治者若放弃治国根本,反被敌方利用,如同将武器倒转递给敌人。
如需进一步溯源,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权威词典。
《倒持戈矛》是一个成语,意指本应该是对方被攻击的对象,却反而帮助对方,自己反而受到伤害或牺牲。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群体的言行与自身利益相悖,出现了对自身不利的情况。
《倒持戈矛》的拆分部首为“人”、“⺈”、“⼟”、“石”、“⺾”、“矛”。
《倒持戈矛》的总笔画数为27画。
《倒持戈矛》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十年》,其中描述了战国时期鲁国桓公的一次军事行动。桓公在战争中原本应该进攻敌人,但他却不顾士兵的安危,反而投降了对方。此后,“倒持戈矛”这个词就被用来形容类似的情况。
《倒持戈矛》的繁体字为“倒持戈矛”。
在古代汉字中,倒持戈矛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上对应的意思和现代一致。
1. 他原本应该是我们的盟友,却在危机时刻倒持戈矛,背叛了我们。
2. 这个政治家一直标榜自己为民众着想,但他的实际做法却完全倒持戈矛。
3. 在团队内部,如果有人倒持戈矛,那么整个团队的发展都将受到威胁。
组词:倒戈、倒持
近义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反义词:同仇敌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