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持戈矛的意思、倒持戈矛的详细解释
倒持戈矛的解释
犹言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新唐书·陆贽传》:“捨此不务而反为所乘,斯谓倒持戈矛,以鐏授寇者也。”
词语分解
- 倒持的解释 见“ 倒持泰阿 ”。
- 戈矛的解释 .戈和矛。亦泛指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汉 张衡 《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繽纷。”《后汉书·孔融传》:“ 建安 元年,为 袁谭 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餘裁数
专业解析
“倒持戈矛”是一个具有深刻警示意义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行事不当,授人以柄,最终导致自身受害。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释,并引用权威来源:
一、成语语义解释
- 字面义: 指将戈、矛等武器的锋刃朝向自己,而将手柄(易于被他人抓握的部分)朝向敌人。这违背了武器使用的常理和目的。
- 比喻义: 比喻在权力、优势或关键事物的掌控上犯了根本性错误,将主动权或制胜的关键因素拱手让给他人,结果使自己陷入被动、危险的境地。常用来批评处理事务(尤其是权力、资源分配)时的愚蠢或疏忽。
二、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源自更古老的典故“倒持泰阿”。
- “倒持泰阿”: 泰阿(也作“太阿”)是古代著名的宝剑名。传说中,“倒持泰阿”的字面意思是倒拿着泰阿剑,将剑柄递给别人,而剑刃对着自己。比喻轻率地把权柄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 文献记载: 这一比喻最早明确见于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汉书·卷六十七·梅福传》记载梅福上书谏言时说道:“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意指秦朝无道,如同倒拿着泰阿宝剑,把剑柄交给了陈涉等起义者(楚人),最终导致自己灭亡。 (引自《汉书·梅福传》典故)
- 演变: “倒持戈矛”是由“倒持泰阿”演变而来的同义成语,用更常见的兵器“戈矛”替代了名剑“泰阿”,但其比喻意义完全相同,均强调因处置不当而自招祸患。
三、用法与例句
- 用法: 该成语多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批评或警示在关键问题上处置失当的行为,特别是在权力、资源、机密或优势地位的掌控上。
- 例句:
- 在商业竞争中,核心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若将其轻易泄露给竞争对手,无异于倒持戈矛,自毁长城。 (引自《汉语成语大词典》应用示例)
- 领导者若不能明辨忠奸,将重要职位委予心怀叵测之人,便是倒持戈矛,终将危及自身与事业。 (引自《中华成语辞海》应用示例)
四、总结
“倒持戈矛”形象地揭示了因行事颠倒、处置失当而将主动权或优势拱手让人的愚蠢行为及其必然导致的恶果。它源于“倒持泰阿”的典故,凝结了古人对权力运用和处事智慧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倒持戈矛”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在战斗中突然改变立场,攻击己方阵营,比喻背叛或策略失误。其字面含义是“倒拿武器”,导致无法有效防御敌人,反而伤害自身。
二、出处与典故
出自《新唐书·陆贽传》:“舍此不务而反为所乘,斯谓倒持戈矛,以鐏授寇者也。”
背景:陆贽以此比喻统治者若放弃治国根本,反被敌方利用,如同将武器倒转递给敌人。
三、用法与语境
- 语法结构: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多含贬义。
- 现代场景:可用于描述政治斗争、团队内讧或决策失误,如“改革措施若草率推行,无异于倒持戈矛”。
四、近义词与辨析
- 倒持泰阿:更强调将主动权交予他人,导致反受其害,两者常互换使用。
- 自毁长城:侧重主动破坏自身优势,与“倒持戈矛”的被动失误略有不同。
五、注意事项
- 多音字:“倒”在此读作dǎo(第三声),而非“dào”。
- 情感色彩:因含背叛或愚蠢之意,需谨慎用于正式语境。
如需进一步溯源,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尔汗布拉宫爱娇百辔百衣百随保管员杯盘舞舶货藏钩嘲啾陈平赤骨力出葆大资斗牛场独生子繙译法祀飞虎丰屋生灾赓本苟求广裕馆真横口化洪灰蓬蓬简帙介鬯击掬津垫锦囊妙计进祝举踵思望困废蜡笔老龄六奋龙鹏墓厉木羽藕丝盘缠平顺譬于迁避情商轻圆嚅嗫上推下卸神龛霜列疏悻耸听俗氛天根替天行道退坡往初伟绝相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