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疍民的意思、疍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疍民的解釋

[Tan people] 與黎族有遠親關系的水上居民,他們的船隻在我國廣州和福州形成密集的水上聚居區

詳細解釋

即疍戶。 巴金 《海珠橋》:“許多疍民就生活在船上,而且是靠着船生活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疍民,又稱“疍家”或“水上居民”,是中國南方沿海、沿江地區曆史上形成的一個特殊群體,以船為家,主要從事漁業、航運或水上運輸業。其釋義可從漢語詞典及曆史文化角度解析如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釋義

    疍民指“舊時稱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内河上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以船為家”。該詞源于古代對南方水上族群的稱呼,常與“疍戶”“蜑民”通用,反映其生活形态與陸地居民的差異。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2.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

    疍民為“水上居民的舊稱”,強調其以船為居所、世代生活于水上的特點,帶有一定的曆史色彩。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二、曆史淵源與文化特征

  1. 起源争議

    疍民的曆史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的“百越”族群。部分學者認為其與古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的水居傳統相關;亦有觀點認為其形成與曆代王朝對“賤民”的戶籍管理政策有關。

    來源:屈大均《廣東新語·舟語》,清代廣東地方文獻。

  2. 生活習俗

    疍民長期居于“連家船”中,形成獨特的水上文化,如婚喪儀式在船上舉行、信奉“媽祖”與“水神”、唱鹹水歌等。其語言(疍家話)屬粵語方言,但保留部分古越語詞彙。

    來源:《中國海洋文化史》(廣東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三、社會地位與演變

  1. 曆史上的邊緣化

    明清時期,疍民被列為“賤民”,禁止與陸上居民通婚、科舉,甚至登岸居住。這種歧視直至民國時期才逐漸廢除。

    來源:《清史稿·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現代變遷

    20世紀50年代後,政府推行“疍民上岸”政策,多數疍民遷居陸上安置區,傳統水上生活逐漸消失。如今,“疍民”一詞主要用于曆史文化研究,當代更傾向使用“水上居民”等中性稱謂。

    來源:《嶺南水居族群文化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

四、語源考據

“疍”字本義為“禽蛋”,但用于族群稱謂時,學界存在兩種觀點:


腳注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7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3. 屈大均《廣東新語·舟語》,清代刊本.
  4. 《中國海洋文化史》(廣東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
  5. 《清史稿·食貨志》,中華書局,1977.
  6. 吳建新《嶺南水居族群文化研究》,中山大學學報,2010(4).
  7. 羅香林《百越源流與文化》,台北國立編譯館,1955.

網絡擴展解釋

疍民是中國東南沿海以舟為室、以漁為業的水上族群,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族群特征

疍民又稱"疍戶""蜑民",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沿海及内河。其核心特征為:

二、曆史起源(多源說)

  1. 古越族說:考古發現福建閩侯縣7000年前"昙石山人"已具備水上生活特征,出土陶網墜等捕魚工具
  2. 中原移民說:部分學者認為包含秦代避禍南遷的中原漢人
  3. 蒙古後裔說:民間傳說稱元末蒙古士兵流落沿海成為海盜或漁民

三、社會地位演變

四、文化符號

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現存文化遺存包括:

注: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嶺外代答》《正德瓊台志》等古籍及福建昙石山遺址考古報告。

别人正在浏覽...

豹産悲翁标情奪趣鄙倍不秋草承吏雠閱妲己嶝道定距定傾頂樁短衣盾牌獨吞方賓風急浪高風行草靡鳳峙罦罝杠枱高鬥鈎挂廣陵散廣莊過迷合冬鶴骨鷄膚河魚腹疾畫題交分塉鹵筋竿荊篠矜爽稽實老好人樂典良說蓮華白連天烽火陵隰辂車論黃數白廟廊磨纏莫斯科大學牛頭不對馬嘴的出處诠補屈高就下散陽上行授田棠谿啼饑號寒頭足異所穨弛脫色無千無萬轄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