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升。《易·謙》:“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漢 王褒 《九懷·通路》:“乘虬兮登陽,載象兮上行。” 宋 袁燮 《資政殿大學士贈少師樓公行狀》:“陛下6*體天之下濟,羣臣以卑而上行,歡欣交通,而後天下可為也。”
(2).謂君上的行事。《史記·樂書》“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唐 張守節 正義:“上行謂之風,下習謂之俗。”《新唐書·陸贽傳》:“上行則下從之,上施則下報之,若景附形,若響應聲。”
(3).指上級的指示或命令。《宋史·賈昌朝傳》:“甲可乙否,上行下戾,主将不專號令,故動則必敗。”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保甲·守禦救援》:“今奉上行,小民不敢不遵。”
(4).官府文書由下級緻上級稱上行。《清會典·禮部五·儀制清吏司》:“凡官文書,上行,下行,平行,各别其制。”
(5).從下遊向上遊行駛。如:船舶之從 上海 駛往 武漢 者稱為上行船。
(6).我國鐵路部門規定,列車在幹線上朝着首都方向行駛,在支線上朝着連接幹線的車站行駛,皆謂之“上行”。上行列車編號用偶數,如:14次,82次,104次等。
尊位。《漢書·霍光傳》:“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於上行,餘各以功次坐,而不祿言曲突者。”
(1).上市進貨。《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 史弘肇 道:‘……那裡去偷隻狗子,把來打殺了,煮熟去賣,卻不須去上行。’”《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 合哥 ,你隻管躲懶,沒箇長進,今日也好去上行些箇‘山亭兒’來賣。”
(2).謂從業。行,指行業。《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 九媽 要哄她上行,連聲招許多不是, 美娘 隻不開口。”按,此指妓6*院接客。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上行漢語 快速查詢。
“上行”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分類解釋:
上升/向上移動
源自《易經》等古籍,指事物由低位向高位運動,如“地道卑而上行”。現代可引申為職位晉升或數值增長。
上級指示或命令
用于行政領域,指上級的決策對下級的影響,如《宋史》中“上行下戾”。
鐵路方向
我國鐵路規定,列車在幹線上朝向首都行駛,支線上朝向連接幹線的車站行駛,稱為“上行”,車次編號為偶數(如14次、104次)。
船舶航行
船隻從下遊逆流向上遊行駛稱為上行,如“上行船”。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及專業解釋,如需完整内容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上行》是由動詞“上”和動詞“行”組成的詞語。它表示某人或某物向上移動、上升或前進。
根據《康熙字典》,《上行》的拆分部首是“⼀”、“⻏”、“⺮”,其中“⼀”是上部部首,又稱為“一”部,表示數字“一”的意義;“⻏”是左右結構的部首,又稱為“⺷”部,含義為箭頭;“⺮”是上下結構的部首,又稱為“竹”部,表示竹子。
根據字典查詢,拆分成上述部首和其他部分,共包含9畫。
《上行》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由于“上”表示向上或前進的方向,“行”表示行走或移動的動作,“上行”自然形成表示向上移動或前進的意思。
在繁體中,我們将《上行》寫作“上行”。
據研究,古代寫《上行》的方法為:
上:象征向上的方向,寫作“一”字;
行:在古代,寫作“彳”字表示行走,上面加上一點兒。
1. 他勇往直前,努力上行。
2. 這支隊伍正在上行山頂。
1. 上升
2. 上坡
3. 上半年
4. 上台
5. 上樓
1. 前進
2. 上升
3. 上進
4. 上攀
5. 上漲
1. 下降
2. 下行
3. 下附
4. 下墜
5. 下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