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疍民的意思、疍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疍民的解释

[Tan people] 与黎族有远亲关系的水上居民,他们的船只在我国广州和福州形成密集的水上聚居区

详细解释

即疍户。 巴金 《海珠桥》:“许多疍民就生活在船上,而且是靠着船生活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疍民,又称“疍家”或“水上居民”,是中国南方沿海、沿江地区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以船为家,主要从事渔业、航运或水上运输业。其释义可从汉语词典及历史文化角度解析如下:

一、汉语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释义

    疍民指“旧时称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该词源于古代对南方水上族群的称呼,常与“疍户”“蜑民”通用,反映其生活形态与陆地居民的差异。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2.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疍民为“水上居民的旧称”,强调其以船为居所、世代生活于水上的特点,带有一定的历史色彩。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二、历史渊源与文化特征

  1. 起源争议

    疍民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百越”族群。部分学者认为其与古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水居传统相关;亦有观点认为其形成与历代王朝对“贱民”的户籍管理政策有关。

    来源: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清代广东地方文献。

  2. 生活习俗

    疍民长期居于“连家船”中,形成独特的水上文化,如婚丧仪式在船上举行、信奉“妈祖”与“水神”、唱咸水歌等。其语言(疍家话)属粤语方言,但保留部分古越语词汇。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史》(广东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三、社会地位与演变

  1. 历史上的边缘化

    明清时期,疍民被列为“贱民”,禁止与陆上居民通婚、科举,甚至登岸居住。这种歧视直至民国时期才逐渐废除。

    来源:《清史稿·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现代变迁

    20世纪50年代后,政府推行“疍民上岸”政策,多数疍民迁居陆上安置区,传统水上生活逐渐消失。如今,“疍民”一词主要用于历史文化研究,当代更倾向使用“水上居民”等中性称谓。

    来源:《岭南水居族群文化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四、语源考据

“疍”字本义为“禽蛋”,但用于族群称谓时,学界存在两种观点:


脚注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7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
  3. 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清代刊本.
  4. 《中国海洋文化史》(广东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5. 《清史稿·食货志》,中华书局,1977.
  6. 吴建新《岭南水居族群文化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10(4).
  7. 罗香林《百越源流与文化》,台北国立编译馆,1955.

网络扩展解释

疍民是中国东南沿海以舟为室、以渔为业的水上族群,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族群特征

疍民又称"疍户""蜑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及内河。其核心特征为:

二、历史起源(多源说)

  1. 古越族说:考古发现福建闽侯县7000年前"昙石山人"已具备水上生活特征,出土陶网坠等捕鱼工具
  2. 中原移民说:部分学者认为包含秦代避祸南迁的中原汉人
  3. 蒙古后裔说:民间传说称元末蒙古士兵流落沿海成为海盗或渔民

三、社会地位演变

四、文化符号

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现存文化遗存包括:

注: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岭外代答》《正德琼台志》等古籍及福建昙石山遗址考古报告。

别人正在浏览...

安祯白莲池包巟宝苗鲍庾并翼兵制滨涯出俗等给店面顶制洞知独坐愁城耳记附社橄榄球槁工固谢滑距黄竹筒花谱驾犂积害金偈锦荔枝鹫室巨积夸夺琨瑶烂不收冷冷连室雒诵露养靡徙皮袄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迁惹气鼓鼔戚眷黥窜岂若啓涂龋痛润屋三鞠躬赏犒书厨鼠矢算筹天华汀沙通计脱膊万象更新畏瑟窝窝别别呜咂翕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