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紅衣炮的意思、紅衣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紅衣炮的解釋

見“ 紅夷炮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紅衣炮是明末清初對歐洲傳入的大型前裝滑膛火炮的統稱,其名稱源于“紅夷大炮”的民間俗稱。“紅衣”實為“紅夷”的諧音訛傳,原指荷蘭人與葡萄牙人(明代稱“紅毛夷”),因炮身常塗防鏽朱漆,故衍生出“紅衣炮”這一名稱并載入《明史》。該型火炮代表了17世紀東亞火器技術的巅峰,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曆史淵源

1620年由徐光啟通過澳門葡萄牙商人引進首批西洋火炮,崇祯三年(1630年)禮部侍郎徐光啟主持仿制工程,建立專業化炮廠。清軍入關後繼承明制,于1645年設立“紅衣火炮鑄造局”,将此類火器列為八旗軍制式裝備。

技術規格

采用複合鑄造工藝,炮身以青銅或鑄鐵整體澆鑄,典型制式為: $$ L=3.2text{m} quad D=120text{mm} quad W=2000text{kg} $$ 有效射程可達500-1000米,配備實心彈、鍊彈、霰彈等多種彈藥類型,其倍徑設計(炮管長度與口徑比)達到27:1的先進比例。

軍事影響

1631年甯遠之戰中,明軍使用11門紅衣炮重創後金騎兵,此役促使皇太極建立專業火器部隊。清康熙年間(1673-1681)平定三藩時,紅衣炮承擔80%以上的攻城任務,單次戰役最大投放量達380門。

文獻佐證

《明史·兵志》載:“大者長二丈餘,重三千斤,發之可洞裂石城,震數十裡。”《火器略說》(王韬,1880)詳述其“膛線雖無,然以準星照門相校,命中倍于舊铳”的技術優勢。

網絡擴展解釋

“紅衣炮”是明清時期對歐洲前裝滑膛加農炮的稱呼,其解釋如下:

1.名稱來源

2.武器特性

3.曆史作用

4.文化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技術參數或戰例,可參考、5、7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草鞋長悠吃飽蹲粗犷的顱低黯笃責恩公乏累飛孛封台風躅負诟忍尤阜贍甘肅省隔蔽绠套貢市怪恚管夫人關坎寡人之疾瓜子玉哈哈宏域監伴減負堅實進賢任能寄生蟲羁鞅踡嵼隽邁坎深空巢家庭框定鄰保離情六神弄兒鵬虱偏嗜撲打熱鍋氣如夢如醉三典砂果生主四稱死淋浸談論譚天說地天災地變髫孺晚老公衛虎鹹葅邪侈楔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