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竹的意思、匏竹的詳細解釋
匏竹的解釋
笙、竽、箫、笛一類的樂器。《國語·周語下》:“匏竹利制。” 韋昭 注:“匏,笙也;竹,簫管也。”《南史·梁紀下》:“況郊祀配天,罍篚禮曠,齊宮清廟,匏竹不陳。”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骈俪三》:“今也犧尊在西,匏竹在下,侑于宗祖,交于神祇。”《元史·祭祀志二》:“匏竹者,分立于琴瑟之後,為二列重行,皆北向相對為首。”
詞語分解
- 匏的解釋 匏 á 〔匏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比葫蘆大,對半剖開可做水瓢。.這種植物的果實。均俗稱“瓢葫蘆”。 中國古代八音之一,如笙、竽等。 筆畫數:; 部首:勹; 筆順編號:
- 竹的解釋 竹 ú 常綠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筍,莖有很多節,中間是空的,質地堅硬,種類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築材料:竹子。竹葉。竹筍。竹編(用竹篾編制的工藝品)。竹刻。 指竹制管樂器:金石絲竹。 中國古代樂器八音
專業解析
匏竹的漢語詞典釋義
核心釋義
“匏竹”是古代樂器按材質分類的合稱,屬“八音”分類法中的兩類:
- 匏(páo):指以葫蘆(匏瓜)為底座或共鳴箱的樂器,如笙、竽。葫蘆中空,可增強音色共鳴。
- 竹:指以竹管制成的吹奏樂器,如笛、箫、篪、管等。竹管通過氣流振動發聲,音色清越。
文化内涵
“匏竹”一詞濃縮了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核心元素:
- 禮樂象征:在《周禮·春官》中,匏竹與金、石、土、革、絲、木并稱“八音”,是宮廷祭祀、宴飨的必備樂器,象征禮制秩序。
- 聲學特性:《樂記》載“匏竹宜函,動靜有法”,強調其音色兼具渾厚(匏)與清亮(竹)的特質,契合儒家“中和”審美。
文獻依據
釋義綜合參考以下權威辭書及典籍: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定義“匏竹”為“笙、竽類匏樂器和管箫類竹樂器的統稱”。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指出其出自《周禮》,屬周代樂器分類體系。
- 《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 《樂記·樂象篇》:“匏竹之器,德音之所寓也。”
學術建議
若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
- 中華書局點校本《周禮注疏》
-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網絡擴展解釋
“匏竹”是古代中國對兩類樂器的合稱,源自“八音”分類法(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具體解析如下:
-
字義拆解
- 匏(páo):本指葫蘆的一種,古代用幹燥的匏瓜制作樂器的共鳴箱,如笙、竽等吹奏樂器均屬此類。
- 竹:指竹制樂器,如笛、箫、管等。
-
曆史背景
這一分類法最早見于《周禮·春官》,是周代禮樂制度的重要部分。“匏竹”合稱常出現在文獻中,代指吹奏類樂器或樂隊。例如《禮記·郊特牲》提到“匏竹在下”,指這類樂器在祭祀中的位置。
-
代表樂器
- 匏類:笙(以匏為底座,插竹管發聲)、竽(形似笙而略大)。
- 竹類:笛(橫吹)、箫(豎吹)、篪(古代竹管樂器)等。
-
文化意義
在詩詞中,“匏竹”常象征雅樂或宴會音樂。如唐代白居易《詠懷》中“匏竹奏軍宴”,即描繪軍宴上的樂器合奏。
現代語境中,“匏竹”已不常用,更多作為研究古代音樂或文獻時的專業術語。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樂器的形制或演奏方式,可參考《周禮》《樂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傍亮兒寶箧寶襪才皃嘈閑白夾瞠目挢舌承天辍學雌堂大群點璧遞解丁點兒盯防繁榮昌盛蕃庑葛溝疙裡疙瘩各自為政怪笑廣骛桂楫果鸁還精核電廠黑丹桓石虔來昏戾鹘起嘉事急遞讦逆驚怕雞跖俊壯口藏勞悴累牍連篇斂藏連響鍊性謾誕目别彙分拿瓜棄之如敝屣桑蟲深耕石楠手拐首亂守時粟紅貫朽淘洗天造地設提爐蹄尾亡琴潙汭閑譚小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