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已在掌握之中、無法脫逃之物。《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孫富 視 十娘 已為甕中之鼈,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船頭之上。”《說嶽全傳》第七六回:“這幾個小南蠻,隻算得個甕中之鼈,不消費僧家大力,管教他一個個束手就縛。”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五章:“在這裡,鄉村包圍據點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 日 僞軍已成了甕中之鼈。”
“甕中之鼈”(拼音:wèng zhōng zhī biē)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比喻處于困境中無法逃脫的人或事物,強調完全被控制或包圍的狀态。這一意象源于“甕”(一種口小腹大的陶器)和“鼈”(鼈,行動較慢的水生動物)的組合,生動描繪了受困者難以掙脫的處境 。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古典文學作品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甕中之鼈》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受困或被束縛的人或事物。它的拆分部首是瓦和鼠,共有12個筆畫。
《甕中之鼈》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相傳有人将烏龜放入一個甕中,龜在甕裡遊動得自如,變化了烏龜極慢的行動速度,由此引申為比喻被困的狀态。在繁體字中,《甕中之鼈》的寫法為《甕中之鼈》。
在古代,有許多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别。例如,《甕中之鼈》的繁體字寫法為《甕中之鼈》,其中的“甕”字在古代以實心的方形表示,而現代的簡化字則是用了更簡單的形狀。
1. 他的職位固定了他在甕中的狀态,無法有更大的發展。
2. 這個項目由于經費問題一直停滞不前,陷入甕中之鼈。
組詞:甕中之鼈(意思相同,隻是用了不同的動物),甕中之魚(比喻被困的人或事物)。
近義詞:困境、窘境。
反義詞:自由、解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