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鲵的意思、大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鲵的解释

两栖动物,体长而扁,眼小,口大,四肢短,前肢四趾,后肢五趾。生活在山谷的溪水中,吃鱼、蛙、虾等小动物。因叫声似婴儿啼,故俗称娃娃鱼。在我国多产于 广西 。是珍贵食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鲵,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在汉语词典及生物学中具有以下详细释义与特征:

一、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大鲵(dà ní),名词,指一种大型两栖动物,属隐鳃鲵科。因其叫声似婴儿啼哭,俗称“娃娃鱼”。体长可达1米以上,头扁口阔,四肢短小,栖息于清澈溪流中,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二、生物学特征

  1. 形态特征

    大鲵体表光滑无鳞,背部呈棕褐色或暗灰色,具不规则深色斑纹。头部扁平,口裂宽大,眼小且无眼睑。四肢短而侧扁,趾间有蹼,适应水生与洞穴生活。成年个体体长一般60-70厘米,最大记录近2米。

  2.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200-1500米的山涧溪流,水质清澈、溶氧量高。昼伏夜出,以鱼、虾、昆虫为食,通过守候突袭捕猎。耐饥能力强,可数月不进食。


三、物种保护地位

大鲵被列入以下保护名录:


四、文化意义与名称由来

“娃娃鱼”的俗称源于其独特叫声。古籍《山海经》记载“决水出焉……其中多水玉,多人鱼”,学者考证“人鱼”可能指大鲵。因其古老起源(距今约1.6亿年),被誉为“活化石”,象征生态系统的原始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 《中国动物志》编委会. 中国动物志·两栖纲. 科学出版社.
  3.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中国两栖动物生态图鉴.
  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发布.
  5.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古生物志·两栖类演化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大鲵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学名Andrias davidianus,属隐鳃鲵科大鲵属,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分类

大鲵俗称“娃娃鱼”,因叫声似婴儿啼哭得名。全球现存三种大鲵:中国大鲵(最大体长1.8米)、日本大鲵(1.5米)和隐鳃鲵(0.75米)。其生物分类为两栖纲有尾目,属于“活化石”,起源于3.5亿年前的泥盆纪。

二、形态特征

三、生活习性

四、分布与保护

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广西等地,日本也有特有物种。中国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坏而濒危。其科研价值极高,对研究两栖动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五、其他相关信息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类大鲵的对比或保护措施,可查阅相关动物学文献及保护机构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事谤弃编剧滭弗长借马谄语鸱鸠词根打门稻泽大用冻寒斗丽風情冯招公甲函牛鼎焊栅横跨横土坏腹槐里月郊处机难轻失絶崄军府柯叶姱丽库房怜察练队连污理古灵骨离皮龙拏虎掷轮理罗帱骂鬼书梦熊面红谟范纳还宁和气尽勤厚旗伞秋鲊却舍缺位区寓软公鞋商任神工鬼斧豕虎传讹天不怕,地不怕通联穨废席门蓬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