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禽獸”一詞的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比喻意義
若需進一步探究詞源或文化語境,可參考古籍《孟子》及現代詞典釋義。
“禽獸”是一個非常常見且具有強烈貶義和侮辱意味的詞彙,常用來形容行為不端、喪盡天良的人。這個詞彙源自中國漢字文化,下面我們來探讨一下禽獸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禽獸這個詞由“禽”和“獸”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禽”字的拆分部首是“示”,總計五畫;“獸”字的拆分部首是“興”,總計十二畫。
禽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擇善而從,叔孫武叔伍、馮谖、Z㠱雍、楊朱、稱季布焉,維其好也,彼不為惡,至今而禽獸也。”這句話主要是用來批評那些狂妄自大、不守道德的人,将其比作禽獸。
在繁體字中,“禽”字還是保持着“禽”本字形态,而“獸”字變為了“獸”,其中的區别主要在于“獸”與“獸”的字形,沒有本質上的區别。
在古代,禽獸的寫法有所不同。以晉代的顔真卿為例,“禽”字在他的書法中寫作“勤”,“獸”字則寫作“獣”。這種寫法在古代的書法作品中較為常見,是源于當時的個人審美和書法風格。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使用禽獸一詞的例句:
他的行為舉止簡直是禽獸不如。
那個貪官肆意妄為,真是個禽獸。
與“禽獸”相關的組詞有:禽獸不如、禽獸行徑、禽獸行為等。
禽獸的近義詞有:畜生、禽獸不如。
禽獸的反義詞有:賢人、君子。
綜上所述,“禽獸”一詞具有嚴重的貶義和侮辱含義,用來形容行為不端、喪盡天良的人。我們應當積極倡導和傳承正義、道德的價值觀,摒棄禽獸行徑,追求卓越和高尚的品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