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可讀性的意思、可讀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可讀性的解釋

[readability] 指書報雜志或文章内容吸引人的程度;讀物所具有的閱讀和欣賞的價值

此書的另一個特點是:生動有趣,可讀性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可讀性”指文本内容被讀者輕松理解、流暢閱讀的程度,是衡量文字表達清晰度和信息傳遞效率的重要标準。其核心包含以下層面:

  1. 語言層面
    用詞通俗易懂,避免生僻詞或過度專業術語;句子結構簡潔,避免冗長複雜的從句嵌套。例如“實施優化方案”改為“改進方法”更易被大衆接受。

  2. 邏輯結構
    段落層次分明,觀點遞進有序。使用小标題、分點說明等方式組織内容,幫助讀者快速抓住重點。學術論文常用“問題-方法-結論”結構即為此服務。

  3. 視覺呈現
    排版設計影響閱讀體驗,包括合適的字號(建議正文14-16px)、行間距(1.5倍左右)、對比度(如黑底白字降低可讀性)。紙質媒介還需考慮紙張反光、字體類型等因素。

  4. 受衆適配
    根據讀者群體調整内容難度。兒童讀物采用大字注音,技術文檔提供術語表,社交媒體文案則傾向口語化表達,均體現對目标讀者認知水平的匹配。

提升可讀性的方法包括:使用主動語态、拆分長句、增加過渡詞、插入圖表輔助說明等。可通過Flesch易讀性測試等工具量化評估文本難度,一般得分60以上(滿分100)適合普通讀者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可讀性

可讀性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可和讀。它的意思是指一個東西或者一個文本容易被理解、閱讀或理解的程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可:是由“口”和“八”兩個部首組成,總計6個筆畫。

- 讀:是由“讠”和“由”兩個部首組成,總計10個筆畫。

來源:

可讀性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的文化研究領域中。它被廣泛用于評估和描述文學、教材、廣告、網站和其他類似内容的易讀性。

繁體:

在繁體中文中,可讀性被寫作“可讀性”,它的構成和意義與簡體中文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曆史上,漢字的寫法經曆了許多演變。可讀性在古代寫作“可閱”,這與現代的寫法稍有不同,但仍然保持了相似的意義。

例句:

1. 這本小說的可讀性很高,我一口氣讀完了。

2. 這篇論文的可讀性很低,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來理解。

組詞:

1. 高可讀性

2. 可讀性評估

3. 低可讀性

近義詞:

易讀性、文本理解度

反義詞:

難讀性、晦澀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