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鲠讦的意思、鲠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鲠讦的解釋

直言不諱地揭發、指斥。《詩話總龜·紀夢門上》引 宋 劉斧 《翰府名談》:“﹝ 王素 ﹞昔以奏牘 玉帝 前,語傷鯁訐,遂責于世。” 魯迅 《<唐宋傳奇集>稗邊小綴》:“ 僧孺 ,字 思黯 ,本 隴西 狄道人 ,居 宛 葉 間。 元和 初,以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條指失政,鯁訐不避權貴,因不得意。”

骾訐:謂直率地揭露、指責過失而無所顧忌。《新唐書·牛僧孺傳》:“條指失政,其言骾訐,不避宰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鲠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ěng jié,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字形、曆史文獻及權威詞典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字形與構成

  1. “鲠”(gěng):
    原指魚骨卡喉,引申為“正直、剛直”,如“骨鲠在喉”比喻有話直說。
  2. “讦”(jié):
    從“言”旁,本義為揭發他人隱私或短處,含觸犯、攻擊之意()。《說文解字》釋為“面相斥罪相告讦”。

三、用法與語境

四、相關詞彙

五、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讦”的演變或典故(如漢代“告讦”之風),可參考《漢書》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鲠讦》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争端、糾紛。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魚”部和“言”部,其中“魚”部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魚有關的事物,“言”部位于左邊,表示與言辭、言論有關的事物。根據部首的位置,我們可以知道“鲠讦”字的拆分是先拆右邊的“魚”部,再拆左邊的“言”部。 “鲠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的釋義,意為糾纏不清,形容争執不解。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鲠讦”的字形并沒有太大變化。它的例句可以是:“他們之間的鲠讦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始終無法解決。” 除了“鲠讦”,還有一些類似的詞彙可以用來表達争論、争端的意思,比如“紛争”、“争議”等。而與“鲠讦”相反的詞彙則可以是“和解”、“調和”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