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卑劣;卑微。 唐 陸贽 《遣使臣宣撫諸道遭水奏議》:“事或曖昧,人或瑣微,以利己之心,希至尊之旨……如斯之流,足誤視聽。” 唐 羅衮 《答魏傅羅太尉啟》:“ 衮 再從宗盟,至為卑末,庶僚品秩,仍是瑣微。”
(2).微少。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甲仗庫火》:“ 祥符 末,内帑災,縑帛幾罄。三司使 林特 請和市於河外……﹝ 王旦 ﹞徐曰:‘瑣微之帛,固應自至,奈何彰困弱於四方?’”
"瑣微"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瑣碎而細微的事物,強調事物的繁雜、細小且不重要。以下從詞典釋義、語義分析和古籍用例三方面詳細闡釋:
《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10頁)
釋為:瑣碎細微。指事物繁雜細小,微不足道。
例句引《宋史·職官志》:“凡邦國財用,皆會其瑣微,而質其成。”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423頁)
釋義:細小而瑣碎。多形容事務繁雜或無關緊要的細節。
二者複合後,強化了“細小且無足輕重”的貶義色彩,多用于形容不值得關注的事物。
《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掌財用之司,必察其瑣微。”
語境:指財務官員需核查瑣碎的賬目細節,體現事務的繁雜性。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内篇》
“學者病其瑣微,而莫肯究心。”
語境:批評學者因學問細節瑣碎而不願深入研究。
現代漢語中,“瑣微”的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例如:
(注:古籍原文引用需依據權威出版社點校本,鍊接僅提供書目信息,内容需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獲取。)
“瑣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瑣微”兼具“卑劣”與“微小”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古義側重品行或地位的卑微,今義更偏向形容事物的瑣碎性。
闇忽百尺樓敗撮鳥變色龍避處不結盟運動彩蒨裁月镂雲草蟲長壽插羽佳人攢三聚五道情大仙疊聯幡然悔悟逛會棺具盥獻櫃身過瞞韓盧逐逡鴻天喉音虎侯疆冶交绮酒榼拉長老頭兒樂冒姓馬鬃雨明月清風民困披枷帶鎖譜寫前腳遷書遷敍淺智砂灰山膏神色不驚筮地式法事以密成壽靡水室悚恧汰棄田産天室天王老子提擄通時達務屯收甕間五陵英少鄉関錫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