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党人碑。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 崇寧 初, 蔡太师 ……取 元祐 廷臣及 元符 末上书论新法之人,指为谤訕而投窜之,又籍其名氏刻之于石,谓之党籍碑,且将世世錮其子孙。” 清 王士禛 《<使粤集>序》:“至於磨崖碑、党籍碑数篇,於前代兴亡人才消长之际,尤不啻三致意焉。”参见“ 党人碑 ”。
黨籍碑(dǎng jí bēi)是中國古代政治鬥爭中的特殊產物,特指宋代由權臣主導、刻錄政敵名單並公示於世的石碑,具有政治清算與警示作用。以下從詞義、歷史背景及文化內涵三方面詳解:
字面構成
合指「刻錄政治派系成員名單的石碑」,核心功能為標記並打壓政敵。
歷史專指
特指「元祐黨籍碑」(1102–1104年),由權相蔡京主導,將司馬光、蘇軾等309名反對新法的官員列為「奸黨」,刻碑立於全國州縣,強制公示。
黨爭激化的產物
北宋新舊黨爭(王安石變法派 vs 司馬光保守派)延續數十年。宋徽宗時期,蔡京借「紹述新政」之名清算舊黨,立碑旨在:
三次立碑演變
時間 | 名稱 | 人數 | 特點 |
---|---|---|---|
崇寧元年(1102) | 元祐奸黨碑 | 120 | 初立名單,含司馬光、蘇軾 |
崇寧二年(1103) | 元祐黨籍碑 | 309 | 擴大名單,立於全國州縣 |
崇寧三年(1104) | 重定元祐黨籍碑 | 309 | 調整次序,蔡京親書碑文 |
名單擴充反映政治打壓加劇。
文字獄的實物化
以石碑形式將政治迫害「固化」,開創以公開羞辱摧毀政敵的先例,被後世視為專制權術的象徵。
碑刻的雙重命運
史學價值
現存碑文(如桂林龍隱岩遺跡)為研究宋代黨爭、名臣生平及書法藝術提供一手史料,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
注:因「黨籍碑」屬專有歷史名詞,現代漢語詞典收錄有限,解釋需結合史籍及學術研究。以上引用來源為權威出版物及文物實錄,未提供鏈接處可通過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或學術平台檢索原文。
“黨籍碑”是北宋晚期政治斗争的重要历史产物,具有多重含义和复杂背景。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黨籍碑(又称“元祐党籍碑”“党人碑”)是宋代为记录被贬斥官员名单而刻立的石碑。最初指宋徽宗时期蔡京等人为打击政敌,将司马光、苏轼等元祐旧臣列为“奸党”并刻碑示众的政治事件。
需注意部分现代解释(如所述“纪念党员贡献”)是对该词原意的曲解。其本质是政治镇压工具,与纪念性碑刻性质相反。
关于党籍碑的学术研究,可参考《元祐党籍碑的立毁与版本源流》,欲了解详细名单及事件经过,可查阅《宋史·徽宗本纪》及相关地方志。
不学无识趁鱼饬怪怵头簇集村翁大对卢代语雕亡法音肥头大面忿丧佛头膏物嘎子共享税关穿还服濠梁黑眉乌嘴恒语花鼓戏螹离叫绝解扣儿桀纣谨悌纠缠不清灸眉九夷绝嗣来年狼歌拉塔灵素罗纸緑沁沁马兜零满服怒忿皮弁服缺口镊子赦放沈湛蛇渊囿嗣让宋文堂堂一表铁达铁达莞然慰抚萎靡危气危砌小儿科小伙小目笑谈下卒惜春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