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凼肥的意思、凼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凼肥的解釋

我國南方農村把垃圾、樹葉、雜草、糞尿等放在氹裡漚制成的肥料,主要用作稻田基肥。 陳廣生 崔家駿 《******的故事·新少年的先鋒》:“有一次大家幫助農業社挖氹肥,因為工具少,他就卷起褲腿,跳進田邊的氹肥池裡用手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凼肥(dàng fé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農業含義的詞彙,指一種傳統有機肥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字義解析

  1. "凼"

    方言用字,本義指"水坑" 或"小水塘",常見于南方地區(如湖南、江西等地)。其字形為"凵"(象形坑窪)加"水",強調蓄水功能。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256頁。

  2. "肥"

    泛指"肥料",即能供給植物養分的物質。


二、詞義定義

凼肥指将人畜糞便、植物稭稈、雜草等有機物 投入坑凼(水坑)中,經漚制發酵 而成的農家肥。其核心特點為:


三、制作方法與用途

  1. 制作流程:

    在田間或屋舍旁挖坑蓄水,投入青草、糞尿、污泥等,混合後封蓋漚制。經微生物分解(通常需1-3個月),腐熟後呈黑褐色泥狀物。

    來源:《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著(卷四"糞壤"篇)。

  2. 農業價值:

    • 富含氮、磷、鉀及有機質,可改良土壤結構;
    • 常用于水稻田基肥,亦適用于旱地作物;
    • 成本低且就地取材,是生态農業的重要實踐。

      來源:中國科學院《中國有機肥料資源》(1994年)第112頁。


四、地域文化背景

凼肥盛行于長江流域及以南水稻種植區,與當地"塘泥肥田" 的農耕傳統密切相關。方言中亦稱為"凼糞"(如贛語)、"草塘泥"(吳語),反映了地域農作智慧。

來源:複旦大學《漢語方言大詞典》(1999年)第4217頁。


五、現代意義

隨着化肥普及,凼肥使用減少,但其"循環利用有機物" 的理念契合可持續發展需求,近年作為綠色肥料 再度受到生态農業倡導者重視。

來源:農業農村部《有機肥料生産與應用技術指南》(2020年)。

網絡擴展解釋

“凼肥”是中國南方農村特有的一種有機肥料制作方式,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原料
    凼肥是通過将垃圾、樹葉、雜草、糞尿等有機廢棄物混合放入坑中(即“凼”),經長時間漚制發酵而成的肥料。其名稱中的“凼”指小型蓄水坑,讀音為“dàng”(ㄉㄤˋ)。

  2. 用途與特點
    主要用作稻田基肥,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加肥力。其養分含量較低(如氮含量約0.3%-0.45%),但富含有機質,適合長期改良土壤。

  3. 制作方法
    在田頭或屋旁挖坑,将原料堆積後加水密封,利用微生物分解腐熟。此過程需定期翻動以促進發酵,耗時數月至半年不等。

  4. 地域性與别稱
    因制作方式類似漚肥,部分文獻中将“漚肥”與“凼肥”視為同義詞,但後者更強調坑漚的形态特點。

凼肥是南方傳統農業中資源循環利用的典型案例,通過自然發酵将廢棄物轉化為生态肥料,兼具環保與實用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

愛翫罷瘵邊憂辯知不受歡迎的人餐芝抄示呈驗臣術寸斬董攝翻譯焚池縛綁附上犷骜佹形僪狀估摸毫發鴻樞蛟水筋疲力倦激壯溘溘樂笑連常離晖臨河羨魚麗淫龍門二十品論戰明科内官怕莫漂母霹靂砧平曲平午披埽破落汗翹楚青箋輕侻秋瑾日新月著散傳散渙散郎森桂身分證升馭孀雌束馬懸車飕颾雖故太湖精調脣鐵闆紅淚錄消化系統寫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