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黍絫。 清 曾國藩 《五箴·有恒箴》:“黍黍之增,久乃盈鬥。”
“黍黍”是一個疊詞用法,其含義需結合“黍”字本身的意義及文獻中的特殊用法來理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解釋:
基本含義
黍(拼音:shǔ)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呈淡黃色,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古代常用來釀酒或制作糕點,《論語》中便有“殺雞為黍而食之”的記載。
字形與來源
甲骨文中,“黍”由“禾”和“水”構成:“禾”表示谷物,“水”可能象征谷物成熟時散發的濕潤氣息,或與釀酒特性相關(《說文解字》注音為“舒呂切”)。
量詞引申義
在古籍中,“黍黍”可引申為“黍絫”,即極小的計量單位。例如清代曾國藩《五箴·有恒箴》中寫道:“黍黍之增,久乃盈鬥”,比喻積累微小之物也能達到顯著效果。
現代特殊用法
該詞亦作為作家李家偉的筆名使用,屬個人創作領域的借用,與字面詞義無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度量或植物分類,可參考《說文解字》《禮記》等文獻。
黍黍(shǔ shǔ)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形容黏稠、粘糊狀的樣子。該詞常用來形容黏土、糊狀物質等。
黍黍的部首為"米",拆分為兩個筆畫。
黍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詩經》中的《邶風·擊鼓》:“泛泛黍苗勿盈尺。”後來在《論語》中也有使用。後來,黍黍逐漸用來借指像黍黍一樣黏稠的東西。
在繁體字中,黍黍的寫法為「黍黍」。
古時候,黍黍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面團揉得黍黍的,加點面粉搓搓就好了。
2. 他淚水黍黍的,看得我們心疼不已。
黍黍作為一個形容詞,一般用在句子中,沒有常見的衍生詞。
近義詞:黏糊、糨糊、黏稠
反義詞:清脆、幹燥、純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