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大治。《詩·商頌·長發》:“ 玄王 桓撥,受小國是達。” 毛 傳:“桓,大;撥,治。” 晉 陸機 《演連珠》之三二:“ 豐 沛 之士,忘桓撥之君。” 南朝 宋 王韶之 《高祖武皇帝歌》:“赫矣 聖武 ,撫運桓撥。”
“桓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大治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商頌·長發》:“玄王桓撥,受小國是達。” 毛傳注釋為“桓,大;撥,治”,即指國家或社會得到有效治理,達到安定繁榮的狀态。後世如晉代陸機、南朝王韶之的詩文中也延續了這一用法,強調治理的功績(如“撫運桓撥”)。
引申的成語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歸為成語,解釋為“行動敏捷有力,如撥動琴弦般精準”,其中“桓”指弦(象征力量),“撥”指推動(象征準确)。這種用法可能源于對古義的引申,但權威文獻中較少直接佐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詩經》注疏類文獻。
桓撥是一個漢字詞語,撥音為bō,意為整理、烹調。它常常用來表示整理、安排事物的動作或過程。
桓撥這個字由木部和白部組成,其中木部為左邊的“木”字旁,白部為右邊的“白”字旁。它總共有8個筆畫,分别是橫、橫、豎、橫、撇、捺、撇、捺。
桓撥這個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手”和“白”組合而成。在古代,“手”代表着動作,而“白”則代表整理、清潔。因此,将兩者組合在一起就表示了整理、烹調的意思。
桓撥這個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擐撥」。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桓撥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寫法為「搬撥」。雖然字形有所差異,但其意思和現代的桓撥相同。
1. 他桓撥着剪刀,整理着剪刀的刃口。
2. 媽媽用勺子桓撥着炒鍋裡的菜。
桓撥可以組成其他一些詞語,例如:桓撥音、桓撥器、桓撥筆。
近義詞包括整理、安排、調配等。
反義詞包括亂、雜、混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