谠臣的意思、谠臣的详细解释
谠臣的解释
正直敢谏的臣子。 三国 魏 曹操 《拒王芬辞》:“ 昌邑王 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讜臣。”
词语分解
- 谠的解释 谠 (讜) ǎ 正直的(言论):谠议。谠论。谠言。谠辞。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臣的解释 臣 é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古人谦称自己。 古代指男 * 隶:臣仆。臣虏。 君 笔画数:; 部首:臣;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谠臣”一词的含义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谠臣(dǎng chén)指正直敢谏的臣子,即敢于直言规劝君主、坚持原则的忠臣。该词带有褒义色彩,强调臣子的忠诚与刚正不阿的品格。
词源与文献例证
- 该词最早可见于三国时期曹操的《拒王芬辞》:“昌邑王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此处“谠臣”即形容朝廷中缺乏敢于直谏的贤臣。
- “谠”字本义为正直的言论(如“谠言”),因此“谠臣”特指以直言进谏为己任的官员。
相关词汇
- 近义词:诤臣、直臣、忠臣
- 反义词:佞臣、奸臣
- 衍生词:谠论(公正的议论)、谠言(正直的言论)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描述古代官员的刚正形象,例如:“魏徵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谠臣。”
建议进一步查阅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或历史文献,以获取更详尽的例证和演变脉络。
网络扩展解释二
谠臣(dǎng chén)这个词意为忠言逆耳之臣。它由“谠”和“臣”两个字组成。
谠(dǎng)字的部首为言,笔画数为7。它的古代写法是谠字不仅有个单独的“磅”字,还有个与“磋”字相似的“䂮”字。谠在繁体中通常写作“讜”。
臣(chén)字的部首为臣,笔画数为6。它的古代写法是在“臬”字的基础上加一横,形状与“臧”字相似。臣在繁体中通常写作“臣”。
谠臣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贤臣们对君王所提出的忠告往往不被君王接受,却是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因而被形容为忠言逆耳之臣。
例句:他毫不畏惧地向君王提出谠言,为国家的未来尽心尽力。
组词:忠臣、贤臣、谏臣。
近义词:谏者、谏猷。
反义词:奉承者、阿谀者。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