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處士。 漢 王符 《潛夫論·交際》:“恭謙以為不肖,抗揚以為不德,此處子之覊薄,貧賤之苦酷也。” 唐 李邕 《葉有道碑》:“且 薛方 、 逢萌 ,備外臣之禮; 虞仲 、 夷逸 ,終處子之業。”參見“ 處士 ”。
(2).猶處女。《莊子·逍遙遊》:“ 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唐 韓愈 《送區弘南歸》詩:“處子窈窕王所妃,苟有令德隱不腓。” 清 李漁 《憐香伴·冤褫》:“我 範介夫 ,在學中做秀才,就如在閨中做處子,兢兢業業,砥礪廉隅。” 吳玉章 《從甲午戰争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十三:“這位貌若處子的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參見“ 處女 ”。
“處子”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核心含義
指未發生過性行為的未婚女性,強調貞潔狀态()。古代用“子”作為尊稱(如“孔子”“孟子”),因此“處子”可直譯為“處于閨中的女子”,與“童子”“處男”相對()。
文化語境與用法
常見于成語或文學描述,如:
延伸含義
指有德才但隱居不仕的人,如《潛夫論·交際》中“處子”與“處士”同義()。唐代李邕《葉有道碑》也以“處子”代指隱士。
現代使用
此含義已較少見,多用于古籍或特定文學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處子》是指未經性行為的女性,即未婚的女子或未有過性經驗的女子。
《處子》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女(女性)和工(工作),其中女部首的筆畫數為3,工部首的筆畫數為3。
《處子》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的文獻中,用來形容未婚的女子或未有過性經驗的女子。
《處子》這個詞的繁體字為「處子」。
古代漢字寫法中,《處子》一詞通常使用「處女」來表示。
1. 她是一個未婚的處子,對婚姻抱有很高的期望。
2. 她為了保持處子之身,決定等待合適的人嫁出去。
處女、初處、守處、去處等。
守貞、貞潔、貞節、純潔等。
已婚、有經驗、不守貞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