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君王早朝聽政。《韓詩外傳》卷二:“ 莊王 旦朝,以 樊姬 之言告 沉令尹 。” 北周 庾信 《周兖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況復郊門緻騎,先迎内史之賓;南宮旦朝,獨識尚書之履。”
次日清早。 戰國 楚 宋玉 《高唐賦》:“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旦朝"是漢語複合詞,其核心意義源于"旦"與"朝"兩個語素的組合。《漢語大詞典》記載:"旦"本義為太陽初升時地平線上的形态,《說文解字》釋作"明也",特指清晨時段;"朝"在甲骨文中已具"日升草木間"的意象,《爾雅·釋诂》注為"早也",二者組合強化了時間概念。
從構詞法分析,"旦朝"屬于并列式合成詞,常見于古代文獻表示黎明至午前的時段。清代訓诂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旦、朝二字互訓,然朝者兼君臣相見之義",說明該詞在時間範疇外,偶見引申為古代臣子清晨谒見君王的禮儀場景,如《漢書·禮樂志》載"旦朝清明,君臣相揖"的朝會制度。
現代漢語中,"旦朝"作為曆史詞彙主要保留在典籍研究與方言體系。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記錄,閩南語區仍存在"旦朝時"的說法,特指天剛亮的農耕時段,這種語言活化石印證了古代農耕文明的時間劃分傳統。
權威文獻參考:
“旦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指君王早朝聽政
該含義源于古代文獻記載,如《韓詩外傳》卷二提到“莊王旦朝,以樊姬之言告沉令尹”,北周庾信的碑文中也有“南宮旦朝”的描述。這裡的“旦”指天亮,“朝”指早晨,合稱表示君主在清晨處理政務的儀式性活動。
次日清早
戰國時期宋玉的《高唐賦》中記載“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此處的“旦朝”指第二天早晨。這一用法更偏向時間描述,強調某一事件後的清晨時段。
補充說明
鞍橋奧林匹克勳章幫閑鑽懶倍蓰編錄觸目傷心春怨廚養臣篡代丹鳥氏打頭敦化梵花風魔九伯覆罩高才絕學國化鶴山仙人熇蒸皇號奬寵囏勤劫數難逃旌簡鯨珠勑戒龍筦蒙養密诘沐浴膏澤惱罵腦炎攀摩千章輕歌曼舞輕垢奇情異緻起贓诠藻乳育僧格上賬燒燌沙塢舍己為人呻呼神文手力資殊榮疏索死不旋踵突盜退負望塵文報渥窪物官香木遐障斜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