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喻指女子美麗的方廣如螓的額。形容女子貌美。 南朝 梁簡文帝 《聽早蟬詩》:“ 莊 書哂鵬翼, 衛 賦宜螓首。” 明 梅鼎祚 《玉合記·祝發》:“蟬鬟翠減,螓首蓬飛,尚恐人多忌也。” 清 吳下阿蒙 《斷袖篇·陳子高》:“是時 子高 年十六,尚總角,容貌艷麗,纖妍潔白如美婦人,螓首膏髮,自然蛾眉,見者靡不嘖嘖。”
(2).指女子。
(3).借喻美好、精采的東西。 魯迅 《書信集·緻林語堂》:“謂 楚囚 之稿僅有少許可登……竊計所留字數,不過千餘。稿費自屬無幾,而不佞則頗有擅賣他人螓首之嫌疑,他日史氏筆伐,将雲罪浮于 桀 ,誠不如全軀以還之之為得計也。”參見“ 螓首蛾眉 ”。
“螓首”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女子容貌或借代女子本身,具體含義如下:
形容女子美麗的額頭
指女子額頭方廣、飽滿如“螓”(一種形似蟬的小蟲)的頭部,常與“蛾眉”連用,構成“螓首蛾眉”的經典搭配。這一用法最早見于《詩經·衛風·碩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後成為形容女子美貌的固定表達。
借代指女子整體
通過局部特征代指整體,如南朝梁簡文帝《聽早蟬詩》中“衛賦宜螓首”,即以“螓首”代稱女子。明清文學作品中也常見類似用法,如梅鼎祚《玉合記》中“螓首蓬飛”。
比喻美好或精妙的事物
現代文學中偶作引申,如魯迅在書信中以“螓首”比喻文章精華部分:“不佞則頗有擅賣他人螓首之嫌疑”,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詩經》相關注解。
《螓首》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指的是昆蟲"蜻蜓"。螓首一詞源于古代文獻,可在古代詩詞中頻繁地出現。
《螓首》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螻字的部首和首字的部首:
螻的部首是蟲,首的部首是自。其中,螻字共有12畫,首字有9畫。
《螓首》一詞的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通常出現在古代文獻和傳統詩詞中。在繁體字中,螓首的寫法是「䗛首」。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螓首使用的是篆書字體,像「蟲」字在篆書中形狀扭曲,結構簡練。
以下是使用《螓首》這個詞的例句:
1.荷花映繞螓首,雲霧遮擁半山崗。
2.雨後初晴,螓首飛舞在清風中。
以下是一些與《螓首》相關的詞語:
組詞:螓螂、螻蟻、首飾。
近義詞:蜻蜓、飛蜓。
反義詞:蜘蛛、蚊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