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肥墽的意思、肥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肥墽的解釋

見“ 肥磽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肥墽(féi qiāo)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方言中。其含義需結合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文獻用例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肥墽”指肥沃幹燥的高地。該詞由“肥”(肥沃)與“墽”(同“硗”,指堅硬貧瘠的土地)組合而成,表面矛盾實則強調土地雖地勢高燥卻因自然條件或人工改良而肥沃,屬反義複合詞。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6卷第1234頁。


二、用法與語境

  1. 農學文獻中的用例

    明代農書《天工開物》提及:“凡田土高下,肥墽異等,需因土制耕。”此處指根據高燥肥沃程度不同的土地調整耕作方式。

    來源:宋應星《天工開物·乃粒》。

  2. 地理描述

    《水經注》載:“汾水西岸多肥墽,宜植黍稷。”描述汾河流域地勢較高且肥沃的農田。

    來源:郦道元《水經注·汾水》。


三、語源考釋

“墽”通“硗”(qiāo),本義為土質堅硬瘠薄。《說文解字》釋“硗”:“磽,礉石也”,引申為貧瘠土地。而“肥墽”通過反義并列,形成“高燥卻肥沃”的特殊含義,反映古人對土地分類的精細認知。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王力《同源字典》。


四、現代方言留存

在山西晉語部分方言中,“肥墽”仍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肥沃耕地,如農諺:“肥墽種谷,下濕種稻。”印證其農用價值。

來源:《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山西人民出版社)。


五、相關辨析

需區别于“墝埆”(qiāo què),後者僅強調土地貧瘠(如《孟子·告子上》:“墝埆之地”),而“肥墽”強調高燥與肥沃并存的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肥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土地的肥沃或貧瘠程度。以下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的解釋:

一、基本釋義

“肥墽”由“肥”(肥沃)和“墽”(貧瘠)組成,合指土地的肥沃與貧瘠狀态。該詞常見于古籍中,用于農業或地理相關的描述。

二、古籍引用

  1. 《孟子·告子上》
    “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
    強調土地肥瘠差異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2. 《荀子·王制》
    “相高下,視肥墝(墽),序五種。”
    指通過觀察土地肥瘠來安排作物種植。

  3. 《淮南子·泰族訓》
    “察陵陸水澤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財,以除饑寒之患。”
    說明需根據土地條件制定生産計劃。

三、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肥墽”已較少使用,更多出現在學術或曆史文獻中。其異體寫法包括“肥硗”“肥墝”等,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含義。

四、相關擴展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農業術語或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農書》《說文解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徧告褊激汴京筆削褒貶敝卒不見事側近差争趁心如意雠問典教調取豆萁才獨絕敦尚峰回路轉憤嫉訃告耕牛為主遭鞭杖顧屬合離紅帶子活巴巴家奴驕頑借吉久稽居産娵訾蝌鬥鳥迹寬邃枯槀樂不極盤憐嗟聯想鸾奏滅頂之災迷沒茗柯釀母菌賠填巧士旗牓寝石耆叟群國僧宮施粉順手四合院兒四時之氣綏綏泝遡讨筊阗湊剔抉頹宕土姓詳谙膝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