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鴕鳥。爵,通“ 雀 ”。《漢書·西域傳上·安息國》:“ 安息國 ……有大馬爵。” 顔師古 注引《廣志》:“大爵,頸及膺身,蹄似橐駝,色蒼,舉頭高八6*九尺,張翅丈餘,食大麥。” 元 王恽 《玉堂嘉話》卷二:“曰駝鳥者,即 安息 所産大馬爵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大馬爵漢語 快速查詢。
大馬爵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專指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西域大型鳥類,即現代動物學中的鴕鳥。其釋義與來源如下:
“大馬爵”最早見于《漢書·西域傳》,其中記載安息國(今伊朗地區)向漢朝進貢的珍禽:“安息國……有大馬爵。”唐代顔師古注解說:“大馬爵,頸及身膺蹄都似橐駝(駱駝),舉頭高八九尺,張翅丈餘,食大麥。”此描述與鴕鳥的形态特征高度吻合(《漢書》卷九十六上,中華書局點校本)。
“大馬爵”為複合詞:
除《漢書》外,《後漢書·西域傳》亦載:“安息國……有大小爵,大爵跖高七八尺。”此處“大爵”即“大馬爵”的簡稱(《後漢書》卷八十八,中華書局點校本)。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進一步說明:“鴕鳥……一名大馬爵”,明确其與現代鴕鳥的對應關系(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現代漢語已改用“鴕鳥”作為标準名稱,“大馬爵”成為曆史詞。但在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時,該詞是重要例證,反映漢代對西域物種的認知(餘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與西域關系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結論:“大馬爵”是漢代對鴕鳥的古稱,其命名源于形态特征,承載古代中外物種交流的曆史信息。
“大馬爵”是古代文獻中對鴕鳥的一種稱呼,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大馬爵”是古代對鴕鳥的特定稱謂,反映了曆史上中外物種交流的痕迹。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原文或鴕鳥在古代的象征意義,可參考《漢書》《廣志》等文獻。
笾祭邊用兵力兵盟駁殻拆開陳糧侈長吃喝玩樂崇聖寺賜聽盜誇鼎鋸定陵端人鈍衰額名阨險閣兒共用電子對搆位規正鴻消鯉息後半生回紋機混芒魂壓怒濤活落踐暴踐約交谲輯定精疲力倦鋸齒草具列嬾鈍麗飾留芳千古綿蒙内藏惓切全身遠禍任俠三寸舌商品流通神短氣浮石将軍事質霜篠數量詞肅靖天除天簧跳號鐵硯網罩武偃文修鹹淡瑕璺洗眉刷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