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嫌隙。《三國志·魏志·任城威王彰陳思王植等傳論》:“ 陳思 文才富豔,足以自通後葉,然不能克讓遠防,終緻攜隙。”《宋書·何承天傳》:“去歲三王出鎮,思振遠圖,獸心易駭,遂生猜懼,背違信約,深搆攜隙。”
“攜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人際關系中的猜疑或隔閡,與“嫌隙”同義,常見于古代文獻。
多用于描述古代君臣、親友間的矛盾,現代語境較少使用,近義詞為“嫌隙”“隔閡”。
該詞屬于書面語,讀音為xié xì(注音:ㄒㄧㄝˊ ㄒㄧˋ),常見于曆史典籍或學術讨論中。
攜隙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攜”和“隙”兩個字組成。
“攜”字的部首是手,它由11個筆畫組成。而“隙”字的部首是阝,它由10個筆畫組成。
“攜隙”這個詞可以追溯至《周易·系辭上傳》中的一句話:“塵垢懿行,升天攜隙。”其中,“攜隙”表示通過修煉自身,遠離塵垢的行為。
“攜隙”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攜隙”。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攜隙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隙”字的下部的“日”被寫成一個正方形,表示流動、通透;而“攜”字的上部用了三點取代現代寫法中的三橫,更顯書法韻味。
1. 他們通過努力學習,終于攜隙而上,成功考取了大學。
2. 她的勤奮與才華,使她有機會攜隙一同進取。
攜帶、攜手、隙地、隙縫、隙林
分享、攜手、并肩、伴隨
分散、分手、孤立、獨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