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毳冕的意思、毳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毳冕的解释

毳衣和冕。古代天子祭祀四望山川时所用礼服。《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四望山川则毳冕。”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毳,罽衣也。”《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又製毳冕以祭四望也。四望者,岳瀆之神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毳冕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一种重要的服饰,特指周代礼冠制度中等级较高的一种冕服,主要由“毳”和“冕”两部分构成,具有特定的形制与礼仪内涵。

一、字义解析

二、形制与等级 毳冕由冕板、旒、毳衣等组成:

  1. 冕板:前圆后方,覆于冠顶,象征天圆地方。
  2. 旒 (liú):冕板前后垂挂的玉串,毳冕配五旒,每旒贯玉五颗,共二十五玉,代表“五方五色”之礼。
  3. 毳衣:以细毛织成的上衣,饰有虎蜼(猿猴)纹样,下配素裳(白色下裙),象征“山林之象”,用于祭祀山川之神。

其等级次于衮冕(天子、上公所服)、鷩冕(侯伯所服),为子爵、男爵及三公祭祀山川时的礼冠,体现“以事名服”的礼法原则(《礼记·礼器》郑玄注)。

三、礼仪功能 毳冕专用于“祀四望山川”之礼(《周礼·春官》),即祭祀名山大川的仪式。古人认为山川有灵,需以特定礼服彰显敬畏,毳冕的虎蜼纹饰呼应山林自然,五色毳毛象征五行调和,体现“天人合一”的礼制思想。

四、文献佐证

  1. 《周礼·司服》:“王之吉服……祀四望山川,则毳冕。”
  2. 《礼记·礼器》:“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冕,毳冕可也。”
  3. 《汉语大词典》:“毳冕,古代大夫祭祀时所穿的冕服。”

结语

毳冕作为周代礼制的物质载体,融合了服饰工艺级秩序与自然崇拜,是研究古代礼乐文明的重要实证。其形制与功能在《周礼》《礼记》等典籍中均有系统记载,反映了中华礼制“辨等威、昭名分”的核心精神。


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2. 《周礼·春官·司服》(十三经注疏本)
  3.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
  4. 《礼记·礼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5. 郑玄《礼记注》(四部丛刊本)
  6.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7.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8.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
  9. 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网络扩展解释

“毳冕”是古代中国礼制中的一种重要服饰,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构成

    • 毳:本义为鸟兽的细毛(),引申为用细毛制成的织物(如毛布、毡帐等)。
    • 冕:指帝王或贵族所戴的礼冠,象征身份与礼仪。
  2. 合义
    “毳冕”即由毳衣(毛布制成的上衣)和冕冠组成的礼服()。


二、用途与等级


三、文献依据

《周礼·春官·司服》记载:“王之吉服……祀四望山川则毳冕。”郑玄注:“毳,罽衣也”,指出其材质为毛织物()。


四、扩展说明

毳冕的形制与材质反映了古代礼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毛织物的使用可能源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其设计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性,体现了祭祀活动中的庄重与神圣性。

别人正在浏览...

八彩榜女淲池鼻息不蛊不序采制残邑扠腰驰响传番垂精大笔一挥悼栗电杆棣华夺印飞鱼袋负力根瓣咳唶花甲诙言沪书护箱坚苦卓絶搢版进素绝对温度珂卫来业雷公粒食龙书谩骂母慈目属庖霜翘袖懃瘁穹玄七弦纴器热水汀软枣神超形越生革圣私失精落彩石濑属镂顺听愬冤司房听断同期录音同喜通雅万世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