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knowledge sb. as one's master (or teacher)]∶跟隨師傅學習 [技藝]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韓愈《師說》
從師習藝
跟老師學習。《東觀漢記·郭丹傳》:“ 丹 從師 長安 。” 唐 柳宗元 《師友箴》:“吾欲從師,可從者誰?”《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至今兩 川 風俗,女人自小從師上學,與男人一般讀書。”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 芸 既長,嫻女紅,三口仰其十指供給, 克昌 從師,脩脯無缺。”
“從師”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跟隨老師學習技藝或知識,常見于描述傳統師徒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從師”由“從”(跟隨)和“師”(老師)構成,字面意為跟隨老師學習。古代強調通過拜師傳承技藝或學問,如韓愈《師說》中“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
在古代,從師不僅是學習技藝,還涉及文化傳承與道德培養。如《二刻拍案驚奇》提到女性“從師上學,與男人一般讀書”,體現了師徒制度的社會影響。
該詞常與“習藝”“求學”搭配,強調系統性學習。現代語境中,既可用于傳統技藝(如戲曲、中醫),也可比喻向他人請教(如“從師于某專家”)。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演變或經典用例,可查閱《師說》《東觀漢記》等文獻。
“從師”是指向一個具有經驗和專業知識的人學習,成為其學生或弟子的意思。
“從師”這個詞的部首是“彳”和“⺼”,它們分别表示“走”和“肉”。它的筆畫數為7個。
“從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弟子向師傅學習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重要方式。在繁體字中,“從師”寫作“從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辭海》中描寫的《說文解字》是古代漢字辭典,它将“從師”寫作“從師”。
1. 他決定從師學習音樂,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家。
2. 她從師學習烹饪技巧,現在已經成為一位出色的廚師。
1. 師徒:師傅和徒弟的關系。
2. 傳師: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或技藝。
3. 師範:培養教師的學校。
導師、教師、老師
弟子、學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