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賜族的意思、賜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賜族的解釋

猶賜氏。《春秋·隱公八年》“冬十有二月, 無駭 卒” 晉 杜預 注:“公不與小斂,故不書日。卒而後賜族,故不書氏。”《左傳·隱公八年》“ 無駭 卒” 楊伯峻 注:“族與姓氏之氏同義。 毛奇齡 《經問》雲:‘氏與族原無分别, 襄仲 以“仲”為氏,以“東門”為族,而《春秋》呼 襄仲 之子為 東門氏 ,則族亦稱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賜族是古代中國君主授予功臣家族特殊身份或榮譽的制度,指帝王将特定的宗族稱號、姓氏或世襲特權賜予有功之臣及其後代,以表彰其功績并提升社會地位。這一制度源于周代的分封傳統,盛行于秦漢至明清時期,是宗法社會的重要政治手段。

一、核心釋義

  1. 詞義構成

    “賜”指帝王自上而下的恩賞,“族”指血緣宗族。合稱表示君主以官方名義賦予某個家族集體性榮譽或特權,如賜予皇族姓氏(如李唐賜姓“李”)、世襲爵位或專屬封號(如“清河崔氏”)。

  2. 制度功能

    賜族既是政治籠絡手段,也用于強化社會等級。通過将家族納入特權階層(如士族、門閥),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第體系(《晉書·劉毅傳》)。例如東漢“雲台二十八将”後代多獲世襲封爵,形成勳貴集團。

二、曆史實踐與典籍記載

三、文化影響與演變

賜族制度催生了中國特有的宗族文化。唐代《氏族志》明确記載賜族等級,宋以後逐漸與科舉制融合,明清時期轉為以封爵為主(如“鐵帽子王”)。這一制度深刻影響了古代社會的階層流動與家族認同,其遺迹仍見于部分姓氏源流(如“賜姓張”“禦賜黃馬褂”等民間傳說)。


參考來源:

  1.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
  3. 《通典·職官典》(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賜族”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中的一種特殊稱謂,其含義與“賜氏”相通,指君主或諸侯賜予家族特定稱號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
    該詞指代君主對臣子家族的封號賞賜,用以區分血緣分支或表彰功績。如《春秋·隱公八年》記載的“無駭卒”事件中,晉代杜預注解說“卒而後賜族”,即死後追賜家族稱號。

  2. 姓氏制度背景
    先秦時期“氏”與“族”常互通,如毛奇齡在《經問》中指出:襄仲以“仲”為氏,以“東門”為族,但《春秋》仍稱其後代為“東門氏”,說明二者在功能上無本質區别。

  3. 曆史文獻依據

    • 《左傳·隱公八年》楊伯峻注強調“族與姓氏之氏同義”
    • 杜預注解《春秋》時,通過“賜族”現象解釋史書未記載無駭氏族的原因。
  4. 社會功能
    這一制度既體現宗法等級,也承擔記錄家族功勳的作用。被賜族者需通過特定儀式(如小斂)獲得君主認可,否則史書可能略去氏族記載。

注:以上解析綜合了《春秋》《左傳》注疏及清代學者考據,主要參考漢典等古籍釋義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盦生班子蔽泥布教猜賊慘醋殘念巉岩出倒除惡務本磁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亶厚釣魚車動畫影片動魄發憾發脹肥田草鳳匏分許奮勇前進負帙攻完公罔龜陰皓齒華甸花剛石兼顧蹶踣絶類離倫駿乘看視離腸鱗浪陋遠亂鬨鬨沒亂死牛頭不對馬嘴破屋戕折傾車人區喪身失節善氣迎人生生不息慎恪襫襏時運亨通殊才淑候舒筋活絡所見略同鐵棒磨成針推囚痿人不忘起夏簟小善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