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驚惶的意思、驚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驚惶的解釋

亦作“ 驚皇 ”。震驚惶恐;驚慌。《呂氏春秋·明理》:“有豕生狗。國有此物,其主不知驚惶亟革,上帝降禍,兇災必亟。” 唐 韓愈 《為裴相公讓官表》:“承命驚惶,魂爽飛越。”《宣和遺事》後集:“帝終日下拜,又飲食不進,驚皇不安。” 清 吳偉業 《遇南廂園叟感賦八十韻》:“從頭訴兵火,眼見尤悲愴。大軍從北來,百姓聞驚惶。” 冰心 《南歸》:“ 藻 站在床前,眼光中露出無限的驚惶:‘你又病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驚惶”是一個形容詞,讀音為jīng huáng,表示因突發情況或危險而感到驚慌、恐懼的心理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與用法

  1. 核心含義
    指因意外事件或威脅而産生的慌張、害怕情緒,常伴隨不知所措的行為表現。例如:“火災發生時,人群一片驚惶。”

  2. 構詞解析

    • “驚”:本義為馬受刺激而行動失常,引申為“突然的恐懼”。
    • “惶”:本義為“恐懼不安”,如“惶惑”“惶恐”。
      兩字組合強化了心理上的慌亂感。
  3. 常見搭配

    • 驚惶失措(成語):因慌張而失去常态。
    • 面露驚惶:面部顯露出驚恐表情。
    • 驚惶逃散:因害怕而匆忙逃離。

近義詞辨析

“驚惶”更強調内心慌亂與無措的結合,常見于文學描寫或對個人心理的刻畫。


例句與語境

  1. 聽到爆炸聲,他頓時驚惶地站了起來,打翻了桌上的水杯。
  2. 面對突如其來的質問,她眼神中閃過一絲驚惶,但很快恢複了鎮定。

使用建議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語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或古漢語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驚惶

《驚惶》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非常害怕、緊張或慌亂的狀态。

它的部首是“心”和“巛”,總共有9個筆畫。

「驚」這個字的首部是“心”,表示與心理有關。次部是“巛”,表示水。在書寫時,先寫“心”,再寫下方的“巛”。

「惶」這個字的首部也是“心”,次部是“亡”,表示馬失前蹄。在書寫時,先寫左邊的“心”,再寫右邊的“亡”。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韓非子·主父偃篇》中有這樣一句話:“領其驚惶,則順時世,不逆人心。”這表明“驚惶”在古代就已經存在。

在繁體中文中,“驚惶”這個詞保持不變,仍然是「驚惶」。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一些差異。在《康熙字典》中,“驚惶”的寫法是稍微有些不同的:“驚悸”。這個寫法中的“悸”表示心跳得很快,因為非常害怕或緊張。這種寫法不再常見。

下面是一些使用“驚惶”的例句:

1. 他被突如其來的消息驚惶失措。

2. 突發的地震使整個城市陷入了驚惶之中。

3. 考試前的最後幾天,學生們都充滿了驚惶和緊張。

一些與“驚惶”相關的詞彙:

1. 驚恐:極度害怕或恐懼

2. 驚慌:非常慌亂或恐慌

3. 驚愕:驚訝得無法言表

一些與“驚惶”相反的詞彙:

1. 平靜:沒有波動或激動

2. 安詳:平和、安逸、沒有煩惱的狀态

3. 從容:泰然自若地行動或表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