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石的意思、伏石的詳細解釋
伏石的解釋
暗礁。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呂梁洪》:“若值旱涸,行舟一遭伏石,立葬魚腹。”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石的解釋 石 í 構成地殼的礦物質硬塊:石破天驚(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指石刻:金石。 指古代用來治病的針:藥石。藥石之言(喻規勸别人的話)。 中國古代樂器八音之一。 姓。 石 à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鬥為
專業解析
伏石在漢語中是一個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詞義演變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分析
“伏”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司也,從人從犬”,本義指犬俯卧伺機,引申為隱藏、俯卧之意(來源:《漢語大字典》)。“石”甲骨文象形為山崖下塊狀物,《爾雅》注“山體曰石”,指堅硬礦物質(來源:《古文字诂林》)。二字組合構成偏正結構,字面意為“隱匿之石”或“俯卧狀岩石”。
二、核心詞義
- 地質學概念:指完全埋藏于地層中或半裸露的岩石體。《中國地理大辭典》記載該詞多用于描述喀斯特地貌中潛埋的石灰岩層(來源:地質出版社《地貌學術語》)。
- 建築術語:古代營造法式指用作地基的承重石,《營造法式·石作》載“伏石者,築基之首,承梁之要”(來源:宋代李誡《營造法式》影印本)。
- 文學意象: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被引申為“穩固根基”的象征,如“文之伏石,思之深基也”(來源:中華書局《文心雕龍注》)。
三、典籍用例
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記》載“其下伏石錯出”,此處指隱藏的溪底岩石(來源:上海古籍版《柳宗元集校注》)。清代《日下舊聞考》記西山景觀“伏石如虎踞”,形容岩石形态(來源: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伏石”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意義:指暗礁(),即隱藏在水中的岩石,常見于河流險灘。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記載:“若值旱涸,行舟一遭伏石,立葬魚腹”,描述其危害性。
- 引申義:比喻潛在的隱患或危險(),如商業競争中的未察覺風險,或生活中可能引發問題的因素。
二、使用場景
- 地理/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水域險情,如“呂梁洪”等古代航運險段。
- 文學修辭:武俠小說中常以“伏石”渲染危機四伏的氛圍()。
- 日常比喻:警示他人注意隱藏危機,如“公司財務存在伏石,需盡早排查”。
三、其他相關
- 姓名學:作為人名時,“伏”喻才華内斂,“石”象征堅韌,但此用法與詞義無關()。
- 發音:拼音為fú shí()。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野獲編》等古籍或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安祯寶衢背駝差吏愁慘雠冤此風不可長定食對光對仗耳聞不如眼見反相怫異棼集跗蕚連晖更香詭籍毂辘孤嶼很恣河右黃藤晦昱渾含監抄矯捷脊觳積懑可見良媒連騎立心髦士妙計描眉明宮鬧着玩鉗梏诮诘奇方青眚青旋旋窮士秋還鼩窦入奸搔扪聖日誓章搠包兒説樂數位酸懷太霞完美猥薄溫雅五經解元下九流小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