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石的意思、伏石的詳細解釋
伏石的解釋
暗礁。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呂梁洪》:“若值旱涸,行舟一遭伏石,立葬魚腹。”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石的解釋 石 í 構成地殼的礦物質硬塊:石破天驚(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指石刻:金石。 指古代用來治病的針:藥石。藥石之言(喻規勸别人的話)。 中國古代樂器八音之一。 姓。 石 à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鬥為
網絡擴展解釋
“伏石”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意義:指暗礁(),即隱藏在水中的岩石,常見于河流險灘。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記載:“若值旱涸,行舟一遭伏石,立葬魚腹”,描述其危害性。
- 引申義:比喻潛在的隱患或危險(),如商業競争中的未察覺風險,或生活中可能引發問題的因素。
二、使用場景
- 地理/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水域險情,如“呂梁洪”等古代航運險段。
- 文學修辭:武俠小說中常以“伏石”渲染危機四伏的氛圍()。
- 日常比喻:警示他人注意隱藏危機,如“公司財務存在伏石,需盡早排查”。
三、其他相關
- 姓名學:作為人名時,“伏”喻才華内斂,“石”象征堅韌,但此用法與詞義無關()。
- 發音:拼音為fú shí()。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野獲編》等古籍或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石這個詞意思是指一個石頭均勻且精确地放在另一個石頭或平面上,以便保持穩定。它可以用于建築、雕塑等領域。
拆分部首:伏(亻+伏), 石(石)
拆分筆畫:伏(4畫),石(5畫)
伏石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記載,但很可能與中國古代建築、雕塑等領域的技藝相關。在這些領域中,伏石技術被廣泛使用,以确保建築物或雕塑的穩定性和均衡性。
伏石的繁體字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明顯的差異。
例句:
1. 建築師巧妙地利用伏石技術,使大廈外觀更加穩定而美觀。
2. 這座雕塑是由一塊巨大的石頭伏石而成,給人一種沉穩而強大的感覺。
組詞:伏石技術、伏石建築、伏石雕塑
近義詞:穩固、平衡、均衡
反義詞:不穩、不平衡、不均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