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詞狀的意思、詞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詞狀的解釋

提起訴訟的文書。 宋 俞文豹 《吹劍三錄》:“今外臺者,耳目之所寄也,急在平獄訟,伸民枉,而引放詞狀,既排日分州,又厄以書鋪之費。” 明 海瑞 《興革條例·戶屬》:“朔望日查比錢糧詞狀牌票。”《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初九日宗師行香,初十日掛牌收詞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詞狀(cí zhuàng)是漢語中的法律專業術語,指當事人向司法機關提交的書面訴訟請求或陳述材料,通常用于民事訴訟或刑事自訴案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釋義與結構

  1. 基本定義

    “詞狀”指記載訴訟請求、事實和理由的正式文書,是啟動司法程式的關鍵文件。其核心功能是向法院明确表達訴求,要求法律裁決。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詞源與構成

    • “詞”:指言辭、申訴;
    • “狀”:指陳述事由的文書。

      二字組合強調通過書面形式系統陳述訴訟主張。

      來源:《法學大辭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二、法律特征與要求

  1. 法定要件

    詞狀需包含當事人信息、訴訟請求、事實依據及證據清單,格式需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否則可能被駁回。

    來源:《中國司法文書學》,法律出版社。

  2. 曆史演變

    古代“狀紙”與現代詞狀一脈相承,如清代《狀式條例》已規範訴狀格式,體現法律文書的延續性。

    來源:《中國法制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三、實踐意義

詞狀是公民行使訴權的載體,直接影響案件受理與審理方向。其嚴謹性要求當事人或律師精準表述法律關系,确保司法效率。

來源:《民事訴訟實務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詞狀”是古代法律文書中的術語,主要指提起訴訟的正式文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詞狀”指用于陳述訴訟請求或案情事實的書面材料,相當于現代的起訴書或訴狀。其核心功能是向官府或司法機構提出控告。

  2. 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 宋代俞文豹《吹劍三錄》提到“引放詞狀”,說明當時已有通過文書提交訴訟的流程。
    • 明代海瑞在《興革條例》中提及“朔望日查比錢糧詞狀牌票”,表明詞狀在地方行政中的管理規範。
  3. 結構與用途
    詞狀需包含案件事實、訴求等内容,通常由當事人或代理人撰寫後提交官府。例如《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記載“挂牌收詞狀”,說明官府會定期受理此類文書。

  4. 相關擴展
    “狀”單獨使用時,可指叙述事件或描述形态(如“奇形怪狀”),但在法律語境中特指文書形式,如“訴狀”“供狀”等。

總結來看,“詞狀”是古代司法體系中啟動訴訟程式的關鍵文書,兼具陳述事實與提出訴求的功能。

别人正在浏覽...

安厝奔駛飙離冰鱗不檢點怵悸刺蜚璀璨奪目大覺金仙達書郵砥名動遷霏細風樯附署負勇宮賓狗油廣赜貴主呵脬捧卵核準紅燒肉懷和花貓巧嘴黃汗交鬪嬌笑解剝進議迥非酒辜計無付之诓嘴棱官了若指掌立眉豎眼靈因樓心沒情沒緒獰猛耙耧旁睨前書清聳窮交仁惠獅象搏兔,皆用全力失行詩徵水晶脍説白速蹔談兵調治猥劣無礙道場鄉關霞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