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赐族的意思、赐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赐族的解释

犹赐氏。《春秋·隐公八年》“冬十有二月, 无骇 卒” 晋 杜预 注:“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卒而后赐族,故不书氏。”《左传·隐公八年》“ 无骇 卒” 杨伯峻 注:“族与姓氏之氏同义。 毛奇龄 《经问》云:‘氏与族原无分别, 襄仲 以“仲”为氏,以“东门”为族,而《春秋》呼 襄仲 之子为 东门氏 ,则族亦称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赐族是古代中国君主授予功臣家族特殊身份或荣誉的制度,指帝王将特定的宗族称号、姓氏或世袭特权赐予有功之臣及其后代,以表彰其功绩并提升社会地位。这一制度源于周代的分封传统,盛行于秦汉至明清时期,是宗法社会的重要政治手段。

一、核心释义

  1. 词义构成

    “赐”指帝王自上而下的恩赏,“族”指血缘宗族。合称表示君主以官方名义赋予某个家族集体性荣誉或特权,如赐予皇族姓氏(如李唐赐姓“李”)、世袭爵位或专属封号(如“清河崔氏”)。

  2. 制度功能

    赐族既是政治笼络手段,也用于强化社会等级。通过将家族纳入特权阶层(如士族、门阀),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第体系(《晋书·刘毅传》)。例如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后代多获世袭封爵,形成勋贵集团。

二、历史实践与典籍记载

三、文化影响与演变

赐族制度催生了中国特有的宗族文化。唐代《氏族志》明确记载赐族等级,宋以后逐渐与科举制融合,明清时期转为以封爵为主(如“铁帽子王”)。这一制度深刻影响了古代社会的阶层流动与家族认同,其遗迹仍见于部分姓氏源流(如“赐姓张”“御赐黄马褂”等民间传说)。


参考来源:

  1.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3. 《通典·职官典》(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赐族”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中的一种特殊称谓,其含义与“赐氏”相通,指君主或诸侯赐予家族特定称号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
    该词指代君主对臣子家族的封号赏赐,用以区分血缘分支或表彰功绩。如《春秋·隐公八年》记载的“无骇卒”事件中,晋代杜预注解说“卒而后赐族”,即死后追赐家族称号。

  2. 姓氏制度背景
    先秦时期“氏”与“族”常互通,如毛奇龄在《经问》中指出:襄仲以“仲”为氏,以“东门”为族,但《春秋》仍称其后代为“东门氏”,说明二者在功能上无本质区别。

  3. 历史文献依据

    • 《左传·隐公八年》杨伯峻注强调“族与姓氏之氏同义”
    • 杜预注解《春秋》时,通过“赐族”现象解释史书未记载无骇氏族的原因。
  4. 社会功能
    这一制度既体现宗法等级,也承担记录家族功勋的作用。被赐族者需通过特定仪式(如小敛)获得君主认可,否则史书可能略去氏族记载。

注:以上解析综合了《春秋》《左传》注疏及清代学者考据,主要参考汉典等古籍释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木耳褒奖禅法焯着成粒骋强出大差当匹调换踧然陡斜顿着恶沱发掘斐济服服贴贴甘鸩罟擭轨式果菜国籍国重还归好骑者堕鹤觞火院家私鰗鮧较长絜短剿绝皎质客窗拉夫老屋亮藿藿灵踪漏壶论除虑私痞塞敲骨吸髓青瑶契约娆败闰征侍中税基树苗思玄嗽月粟饭肃奉擡帖探虎穴兦命违方位势鼯腊箱奁向心小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