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令。《周禮·秋官·大行人》:“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七歲屬象胥,諭言語,協辭命。”《孟子·公孫丑上》:“我於辭命,則不能也。”《明史·李善長傳》:“ 善長 明習故事,裁決如流,又嫺於辭命。”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為政篇七》:“ 春秋 之時,會盟征伐交錯,而唯辭命是賴。”參見“ 辭令 ”。
“辭命”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外交場合中應對得宜的言辭或文書,尤其強調其作為使命傳達工具的功能性。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辭命(cí mìng)
指古代諸侯國之間遣使往來時,使者所傳達的外交辭令或文書。其核心在于通過精煉得體的語言完成外交使命,既體現禮節,又維護國家利益。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1卷,第3頁:
“辭命:古代列國交往的辭令。”
本義為訴訟的供詞(《說文解字》:“辭,訟也”),引申為言辭、文辭,強調表達的藝術性與規範性。
指命令、使命(《說文解字》:“命,使也”),此處特指外交任務。
合成詞義:為完成特定使命而精心組織的官方言辭。
來源: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32頁“辭”字條、第1024頁“命”字條。
在古典文學中,“辭命”被視為一種實用文體,需具備:
來源:
《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第156頁“外交辭令”條目。
春秋戰國時期,“辭命”直接影響國家存亡。例如:
來源:
《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影印本)及《孟子譯注》(楊伯峻著)。
現代漢語中,“辭命”可泛指正式場合中嚴謹得體的表述,如外交公報、官方聲明等,仍保留“使命性”與“規範性”的雙重特質。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215頁“辭令”條(注:“辭命”為古語,今多用“辭令”)。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古典文獻、文字學及文體學權威工具書,内容符合學術規範。因詞典為紙質出版物,無法提供鍊接,标注來源信息供讀者溯源查證。
“辭命”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一、核心含義:辭令(外交或應對的言辭)
基本定義
指古代外交場合中使用的語言技巧或應對策略,強調言辭的得體性與協調性。
古籍例證
二、特殊語境:甯死不屈(存疑釋義)
使用建議
在古文閱讀中,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涉及外交、辯論等場景,通常指向“辭令”義;若涉及氣節表達,需謹慎考據是否屬于特殊用法。
阿鄉薄情無義八音聯歡備至兵禍秉機撥醅勃馱不德暢所欲為朝真暮僞吃文大封豆豉多極世界放佯菲微負國伏虎降龍幹豆鼓簧詭算汗汪汪和難灰土儉狹畸零進猛缙紳刻盩闊人樂樂酡酡樂頌路條馬牀蹊蹻起事契需器韻饒縱溶洩如蹈湯火陝甘甯沈鱗滲雜詩酒社石葉霜桧絲瓜筋蘇合香肅順潭濑貪懶味感違謬溫燠誣治饷田嘯傲湖山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