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修德行;缺乏德行。《書·伊訓》:“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 孔穎達 疏:“爾惟不德,謂不修德為惡也。”《漢書·文帝紀》:“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朕以不德,少遭閔兇,越在西土,遷于 唐 衛 。”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上軍校尉 蹇碩 以帝輕佻不德,二舅好脩虛名,無股肱之才,懼不能安社稷也。”
(2).不自以為有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韓非子·解老》:“德則無德,不德則在有德。”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未知上德之不德,惟見聖人之不仁。”
(3).不施恩德。《左傳·文公十七年》:“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4).不感激。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膑兵法·行篡》:“貨多則辨,辨則6*民不德其上。”《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以功受賞,臣不德君。”
(5).謙詞。帝王自稱。《太平廣記》卷一一八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東方朔》:“帝歡悅舉觴并勸曰:‘不德不足當雅貺。’老翁等并起拜受爵。” 宋 蘇轼 《賜宰相呂公著乞退不許批答》:“水旱之災,不德所召,卿當助我,求所以消復之道,不當求去我也。”
(6).丕德,大德。不,通“ 丕 ”。《管子·宙合》:“君臣各能其分,則國寧矣,故名之曰不德。” 郭沫若 集校引 丁士涵 雲:“古字多以‘不’為‘丕’……‘丕’,大也。”參見“ 不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不德漢語 快速查詢。
“不德”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缺乏德行或不修德行
指行為不符合道德規範,如《漢書·文帝紀》提到“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強調統治者若失德會導緻災禍。
不施恩德
表示不給予恩惠或幫助,如《左傳·文公十七年》中“不德,則其鹿也”,比喻無德之人如同困獸。
不自以為有德
出自《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指真正有德者不标榜德行。
謙詞(帝王自稱)
古代帝王自謙的表述,如漢獻帝在《冊魏公九錫文》中稱“朕以不德”。
通假“丕德”,指大德
通過通假字表達“大德”,如“不德”通“丕德”。
《道德經》第38章提出“上德不德”,指最高層次的德順應自然,不刻意彰顯。這一概念強調無為而治,與人為标榜的“下德”形成對比。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