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修德行;缺乏德行。《書·伊訓》:“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 孔穎達 疏:“爾惟不德,謂不修德為惡也。”《漢書·文帝紀》:“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朕以不德,少遭閔兇,越在西土,遷于 唐 衛 。”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上軍校尉 蹇碩 以帝輕佻不德,二舅好脩虛名,無股肱之才,懼不能安社稷也。”
(2).不自以為有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韓非子·解老》:“德則無德,不德則在有德。”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未知上德之不德,惟見聖人之不仁。”
(3).不施恩德。《左傳·文公十七年》:“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4).不感激。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膑兵法·行篡》:“貨多則辨,辨則6*民不德其上。”《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以功受賞,臣不德君。”
(5).謙詞。帝王自稱。《太平廣記》卷一一八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東方朔》:“帝歡悅舉觴并勸曰:‘不德不足當雅貺。’老翁等并起拜受爵。” 宋 蘇轼 《賜宰相呂公著乞退不許批答》:“水旱之災,不德所召,卿當助我,求所以消復之道,不當求去我也。”
(6).丕德,大德。不,通“ 丕 ”。《管子·宙合》:“君臣各能其分,則國寧矣,故名之曰不德。” 郭沫若 集校引 丁士涵 雲:“古字多以‘不’為‘丕’……‘丕’,大也。”參見“ 不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不德漢語 快速查詢。
"不德"是漢語中具有倫理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不符合道德準則的行為或品性。從漢語詞典學角度解析,該詞包含兩層遞進釋義:
一、基礎義指"無德行"。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德"為"升也",引申為道德修養的升華,故"不德"即未達到應有的道德境界。《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此詞屬書面語,常用于評議人物操守,如"不德之人難當大任"。
二、引申義表"不感恩"。此用法源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不德而有功"的典故,杜預注疏指出此處特指受惠不感念的忘恩行為。明代張自烈《正字通》承續此解,強調該詞在人際交往中的警示作用。
在現代漢語規範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該詞标注為書面語體,提示使用者注意語境適配性。其近義詞"失德"側重行為過失,"缺德"偏重品質缺陷,而"不德"更強調整體性的道德缺失,常見于曆史評述或道德訓誡語境。
“不德”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缺乏德行或不修德行
指行為不符合道德規範,如《漢書·文帝紀》提到“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強調統治者若失德會導緻災禍。
不施恩德
表示不給予恩惠或幫助,如《左傳·文公十七年》中“不德,則其鹿也”,比喻無德之人如同困獸。
不自以為有德
出自《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指真正有德者不标榜德行。
謙詞(帝王自稱)
古代帝王自謙的表述,如漢獻帝在《冊魏公九錫文》中稱“朕以不德”。
通假“丕德”,指大德
通過通假字表達“大德”,如“不德”通“丕德”。
《道德經》第38章提出“上德不德”,指最高層次的德順應自然,不刻意彰顯。這一概念強調無為而治,與人為标榜的“下德”形成對比。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白粱鄙慢采芼層山拆裂尺一大事誇張刁惡滴溜溜定從返顧放鷹風光分齊分韻幹嗝工作量鈎攝刿剔懷眷翚飛家夥座兒檢問枷責戒寒矜炫極養姬易抉面絶招決征鞠拱康複誇士魁儈落落跎跎鳴籁冥頑不化冥翳磨古蟠際抛射圮毀青淩台曲意奉迎屈指可數揉砑尚齒上人兒生鐵庶龜蘇門四學士讨保頹垣斷壁微策危梁五幸香榭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