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軍禮之一。指諸侯疆界有侵越,則以兵征定之。《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封之禮合衆也。” 鄭玄 注:“正封疆溝塗之固,所以合聚其民。” 賈公彥 疏:“知大封為正封疆者,謂若諸侯相侵境界,民則隨地遷移者,其民庶不得合聚,今以兵而正之,則其民合聚,故雲大封之禮合衆也。”
(2).指封賜衆多的土地、田宅。《左傳·昭公三十年》:“二公子奔 楚 。 楚子 大封,而定其徙。” 杜預 注:“大封,與土田,定其所徙之居。”《後漢書·東海恭王彊傳》:“帝以 彊 廢不以過,去就有禮,故優以大封,兼食 魯郡 ,合二十九縣。”
(3). 黃帝 時人名。《管子·五行》:“昔者 黃帝 得 蚩尤 而明於天道……得 大封 而辯於西方。”
“大封”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古軍禮制度
指古代諸侯國之間因疆界糾紛引發的軍事行動,即通過武力平定侵越行為以明确領土歸屬。這一制度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記載,強調以軍事手段“正封疆溝塗”,達到“合聚其民”的目的。
封賞行為
指帝王對功臣或親屬進行大規模的土地、爵位或封號賞賜,常見于封建社會的權力鞏固手段。例如漢代分封諸侯時,常以“大封”表彰功績。
以上内容綜合自多個來源,完整釋義可參考《周禮》《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大封》這個詞是指封建社會中給予高級官職或高級爵位的一種行為或制度。它由“大”和“封”兩個字組成。
“大”的部首為“人”,筆畫數為3,表示人的形狀。而“封”的部首為“寸”,筆畫數為8,表示物體的形狀。所以可以将《大封》拆分為“大”、“人”、“寸”三個部分。
《大封》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中,皇帝可以依據功績或家世為臣子授予高級爵位或官職,從而賦予他們更大的權力和地位。
在繁體字中,《大封》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标題:古代漢字寫法、例句與組詞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漢字當時的形态和書寫方式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基本的意思和用法通常是相同的。
《大封》一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筆畫數可能略有不同,但一般來說還是由“大”和“封”組成。具體的漢字寫法因時期而異,可參考古代文獻和字典進行了解。
以下是一個關于《大封》的例句:
1. 皇帝決定對功勳卓著的将領進行大封,以表彰他們的貢獻。
2.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大封的對象通常是國家的重要官員和皇族貴胄。
3. 他得到了大封後,權力和地位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與《大封》相關的組詞包括:
1. 大封國:指在封建時代中,由君主封授的獨立政權。
2. 大封二臣:指在古代,君主通過大封授予的對國家有特殊效力的官員。
3. 大封制:指封建社會中關于授予高級封號的制度和規則。
與《大封》意義相近或相似的詞彙有:
1. 高位封號:指在封建社會中授予的地位高尚的爵位或職位。
2. 封爵:指君主授予某人封號,使其成為封建貴族。
3. 官爵:指君主賜封給臣子的官職和爵位。
與《大封》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詞彙有:
1. 減封:指在封建時期,降低某人的爵位或官職。
2. 剝奪封號:指君主解除或取消某人的封號和特權。
3. 廢除封制:指廢除封建制度中賦予人們特權和地位的規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