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飯食到田頭。 唐 白居易 《觀刈麥》詩:“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前蜀 韋莊 《紀村事》詩:“數聲牛上笛,何處餉田歸?” 宋 洪邁 《夷堅甲志·宗本遇異人》:“ 宣和 元年,因餉田行山陿中,遇道人。”
“饷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農作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饷田”指在農忙時節将飯食送到田間給勞作的農民,體現了古代農耕社會互助協作的特點。例如唐代白居易《觀刈麥》中“相隨饷田去,丁壯在南岡”,生動描繪了婦女兒童送飯到田間的場景。
字義分解
例句與用法
該詞常見于古詩文,反映了古代農業社會的勞作模式。送飯行為不僅解決勞力者的飲食需求,也體現了家庭或村社的分工協作。
需注意與“晌田”區分,後者是“晌午在田間”的誤寫,而“饷田”強調“送飯”動作。
總結來看,“饷田”是古代農耕文化的重要詞彙,兼具實用性與文學性。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詩句中的用法,可參考《全唐詩》或相關注釋文獻。
饷田(xiǎng tián)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食部和田部。食部表示與食物有關的意思,田部表示與農田有關的意思。
饷田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食和田,食部意味着與食物相關,田部則表示與農田相關。
饷田一詞源自古代對人們供養贍養的封建統治者的賞賜。“饷”意為供給食物,表示贍養;“田”意為農田,表示提供土地。因此,饷田一詞的含義是封建時代統治者對人們的供養和賞賜。
在繁體字中,饷田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是相對靈活的,因此饷田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在現代常用的漢字中,饷田的字形沒有發生變化。
下面是一些使用饷田的例句:
1. 得到主人賞賜的饷田,讓佃農們欣喜不已。
2. 他依靠饷田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饷田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詞語:
1. 饷金:指封建統治者賞賜的金錢。
2. 田地:指耕種作物的土地。
饷田的近義詞是賞賜,表示封建統治者給予的獎賞或補貼。
饷田的反義詞是勞作,表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辛勤工作獲得的收入或成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