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饷田的意思、饷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饷田的解釋

送飯食到田頭。 唐 白居易 《觀刈麥》詩:“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前蜀 韋莊 《紀村事》詩:“數聲牛上笛,何處餉田歸?” 宋 洪邁 《夷堅甲志·宗本遇異人》:“ 宣和 元年,因餉田行山陿中,遇道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饷田”是古代農耕社會中的特定詞彙,指在農忙時節為田間勞作的農民送飯食的行為。該詞由“饷”和“田”組合而成:“饷”本義為饋食、供給食物,《說文解字》釋為“饷,周人謂饷曰饁”,引申為飲食供應;“田”指代農田耕作活動。

從詞義演變看,“饷田”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白居易《觀刈麥》中“婦姑荷箪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饷田去,丁壯在南岡”,生動描繪了婦女兒童為田間勞作者送餐的場景。宋代農書《陳旉農書》也記載“饷田者必以時”,強調送餐需配合農時節奏。

在民俗學層面,《中國農史研究》指出,“饷田”不僅是生活習俗,更蘊含古代農業社會的互助倫理:通過集體供餐維系生産效率,體現農耕文化中“重食尚勞”的特質。《漢語大詞典》将其收錄為“田間送飯”的專稱,現代多用于描述傳統農耕圖景。

網絡擴展解釋

“饷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農作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饷田”指在農忙時節将飯食送到田間給勞作的農民,體現了古代農耕社會互助協作的特點。例如唐代白居易《觀刈麥》中“相隨饷田去,丁壯在南岡”,生動描繪了婦女兒童送飯到田間的場景。

  2. 字義分解

    • 饷(xiǎng):本義為“送食物”,後衍生出“薪金”之意(如軍饷)。
    • 田(tián):指農田,也泛指與耕作相關的土地。
      組合後,“饷田”即“送飯至農田”。
  3. 例句與用法

    • 王維《丁寓田家有贈》:“農夫行饷田”。
    • 韋莊《紀村事》:“何處饷田歸”。

文化背景

該詞常見于古詩文,反映了古代農業社會的勞作模式。送飯行為不僅解決勞力者的飲食需求,也體現了家庭或村社的分工協作。

注意事項

需注意與“晌田”區分,後者是“晌午在田間”的誤寫,而“饷田”強調“送飯”動作。

總結來看,“饷田”是古代農耕文化的重要詞彙,兼具實用性與文學性。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詩句中的用法,可參考《全唐詩》或相關注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魄部曹逋耗不直柴架長久常設朝開暮落花稱力成天酬拜大敵當前倒帳大遷颠張東牀之選樊遲稼飜湧分内膚泛公買公賣狗續金貂刮目相待廣宵龜隂田豪蘇膩柳鴻翔鸾起懷憤駕頭錦素巨傑拘送開成石經看得起闚問獵士陵墳廬井眊亂棉織品南疆溺人盤嵚平決期刊滊鑪驅鳄魚儒籍俗調天解銅鬥兒家計痛史頭稍自領文明詞吳回顯附詳憲弦樂器匣屜兒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