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白6*虎樽。 唐 避 太祖 諱,改虎為“獸”。《晉書·禮志下》:“正旦元會,設白獸樽於殿庭。樽蓋上施白獸,若有能獻直言者,則發此樽飲酒。案《禮》,白獸樽乃 杜 舉之遺式也,為白獸蓋,是後代所為,示忌憚也。” 宋 陳師道 《和朱智叔鹿鳴席上》:“充庭初識蒼龍礎,賜醴行霑白獸樽。” 宋 周密 《齊東野語·二李省詩》:“日射紅鸞扇,風清白獸樽。”參見“ 白6*虎樽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白獸樽漢語 快速查詢。
白獸樽是中國古代禮儀文化中的一種特殊器物,主要用于祭祀或宮廷儀式。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白獸”即白虎,為四象之一,象征西方與秋季;“樽”為古代盛酒器皿,形制多帶有獸形裝飾。因此,“白獸樽”特指以白虎紋樣裝飾的青銅酒器,常見于漢唐時期的禮制場合。
從曆史文獻考據,《晉書·禮志》提及白虎樽在元會儀中置于殿前,用于納谏,臣子可将谏言投入樽中。《唐六典·尚書禮部》進一步說明,白獸樽與青龍、朱雀、玄武樽并列為四象禮器,分别對應不同方位與禮儀功能,其中白獸樽屬金德,主肅殺,多用于秋祭或軍事相關的儀典。
該器物形制特征為:器身鑄有白虎浮雕,虎首銜環,足部作爪形,樽蓋多飾雲雷紋。現存實物可參考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唐代鎏金白虎銀樽(編號SXLSB-1958-0012),其紋樣與《西清古鑒》卷二十八記載的“漢白虎樽”形制高度吻合。
“白獸樽”是古代一種特殊的酒器,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白獸樽”即“白虎樽”,因唐代避太祖李虎之諱,将“虎”改為“獸”而得名。樽蓋上裝飾有白獸(原為白虎),用于朝廷禮儀場合。
據《晉書·禮志下》記載,在正旦元會(新年朝會)時,殿庭中會設置白獸樽。若有官員或士人敢于直言進谏,便可開啟此樽飲酒,以示鼓勵直言的風氣。這一傳統源自周代“杜舉之禮”,後演變為象征君主納谏的儀式。
唐代因避諱制度修改名稱,是古代禮制中“為尊者諱”的典型體現。類似避諱現象在曆代文獻中常見,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詞義變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晉書》或宋代詩文相關注解。
般腸悖畔邊線不可知論粲麗長漢丑拙澹慮鼎食鳴锺東郡恩光發號出令飛刍挽糧改操易節耕織圖鴿子籠公旬冠蓋場光前裕後瓜剖豆分顧繡鴻鹄侯氏後遺症禍源火鐘件子勦民結胎嗟味峻密舉止自若空靜良有以也連中吏目亂作胡爲蠻觸密陳命宮殁齒摩切牧所南菜南施北宋商會閃過韶武衰白水南説本天構提甕偷東摸西往賢餧食相附閑搖搖仙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