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呵斥譴責。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未嘗論評人物之優劣,不喜訶譴人交之好惡。” 宋 曾鞏 《代人謝餘侍郎啟》:“疎闊已甚,抵棄未能,輒布聽聞,方虞訶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邵女》:“但女奉侍謹,無可蹈瑕;或薄施訶譴,女惟順受。”
“诃譴”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ē qiǎn(注音:ㄏㄜ ㄑㄧㄢˇ),意為呵斥、譴責。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晉代葛洪《抱樸子·自叙》:
“未嘗論評人物之優劣,不喜訶譴人交之好惡。”
(意為不隨意評價他人,也不斥責他人的交往選擇)。
宋代曾鞏《代人謝餘侍郎啟》:
“疎闊已甚,抵棄未能,輒布聽聞,方虞訶譴。”
(表達因疏于聯繫而擔心被責備的謙辭)。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邵女》:
“或薄施訶譴,女惟順受。”
(描述女子面對輕微斥責時默默承受)。
“诃譴”屬于書面語,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正式語境。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適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法,中的文獻來源。
《诃譴》是指對某人或某事進行嘲諷或責備的行為,也可以表示批評、譴責。這個詞常常用于指責别人的言行,表達不滿或憤怒。
《诃譴》的拆分部首是讠和谏,總共有9個筆畫。
《诃譴》是古文中的一個詞語,出現在《詩經·衛風·碩人》一篇中。後來成為漢語中常用的詞彙。
《诃譴》的繁體字為「訶譴」。
在古時候,「诃譴」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和現代漢字相似。
1. 他對政府的腐敗行為進行了诃譴。
2. 她毫不留情地诃譴了他的無禮舉止。
3. 在古代,皇帝對不忠之臣常常進行嚴厲的诃譴。
诃笑、譴責、诃責、譴谏、譴斥、譴責等。
譴責、責備、批評。
表彰、贊揚、褒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