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譴的意思、诃譴的詳細解釋
诃譴的解釋
呵斥譴責。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未嘗論評人物之優劣,不喜訶譴人交之好惡。” 宋 曾鞏 《代人謝餘侍郎啟》:“疎闊已甚,抵棄未能,輒布聽聞,方虞訶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邵女》:“但女奉侍謹,無可蹈瑕;或薄施訶譴,女惟順受。”
詞語分解
- 诃的解釋 诃 (訶) ē 〔诃子〕常綠喬木,果實像橄榄,可入藥。亦稱“藏( 同“呵”。刵 )青果”。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譴的解釋 譴 (譴) ǎ 責備:譴讓(斥責)。譴責。 貶谪:譴谪。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诃譴"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屬于古漢語範疇,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側重于斥責、責備,帶有較為嚴厲的批評意味。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字義解析與核心含義
- 诃 (hē): 本義為大聲斥責、呵斥。在古漢語中,“诃”常與“呵”相通,指用嚴厲的言語批評或指責他人。《說文解字》釋為“大言而怒也”。
- 譴 (qiǎn): 本義為責備、責問。指對過失或不當行為進行批評、追究責任。也有貶谪、放逐的引申義(如“譴谪”),但在“诃譴”一詞中,主要取其“責備”義。
- 诃譴: 由“诃”和“譴”兩個近義字組合而成,屬于同義複合詞。其核心意思就是嚴厲地斥責、責備,強調批評的力度和嚴肅性,語氣較重。它描述的是一種公開或正式的批評行為,帶有訓斥、責難的意味。
二、 文獻佐證與用法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可見,多用于描述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或地位高者對地位低者的批評指責。
- 例一: 《漢書·薛宣傳》:“(宣)為左馮翊… 池陽令舉廉吏獄掾王立,府未及召,聞立受囚家錢。宣責讓縣,縣案驗獄掾,乃其妻獨受系者錢萬六千,受之再宿,獄掾實不知。掾慚恐自殺。宣聞之,移書池陽曰:‘縣所舉廉吏獄掾王立,家私受赇,而立不知,殺身以自明。立誠廉士,甚可闵惜!其以府決曹掾書立之柩,以顯其魂。府掾史素與立相知者,皆予送葬。’及日至休吏,賊曹掾張扶獨不肯休,坐曹治事。宣出教曰:‘蓋禮貴和,人道尚通。日至,吏以令休,所繇來久。曹雖有公職事,家亦望私恩意。掾宜從衆,歸對妻子,設酒肴,請鄰裡,壹笑相樂,斯亦可矣!’扶慚愧。官屬善之。” 顔師古注引《續漢書》曰:“扶字元輔,京兆杜陵人… 宣常诃譴之。”
- 釋義: 這裡記載了薛宣擔任左馮翊時,其下屬賊曹掾張扶在休假日仍堅持辦公。薛宣認為他這樣做不合人情禮數(破壞了節日氛圍和家庭團聚),因此對他進行了诃譴(斥責)。張扶感到慚愧。此例中,“诃譴”體現了上級對下屬不合時宜行為的嚴厲批評。
- 來源參考: 班固. 《漢書·卷八十三·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中華書局點校本]。相關段落及顔師古注可查證于權威古籍數據庫或點校本《漢書》。漢典網(zdic.net) 提供《漢書》部分原文及注釋參考
- 例二: 《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太後報曰:‘…吾為天下母,而身服大練,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無香薰之飾者,欲身率下也。以為外親見之,當傷心自敕,但笑言太後素好儉。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遊龍,倉頭衣綠褠,領袖正白,顧視禦者,不及遠矣。故不加譴怒,但絕歲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而猶懈怠,無憂國忘家之慮。知臣莫若君,況親屬乎?吾豈可上負先帝之旨,下虧先人之德,重襲西京敗亡之禍哉!’固不許。帝省诏悲歎,複重請曰:‘漢興,舅氏之封侯,猶皇子之為王也。太後誠存謙虛,奈何令臣獨不加恩三舅乎?且衛尉年尊,兩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諱,使臣長抱刻骨之恨。宜及吉時,不可稽留。’太後報曰:‘… 今水旱連年,民流滿道,至有餓餒者。而欲施封爵,上行之為失政,臣受之為喪軀,不可明矣。吾晝夜惕厲,思自降損,居不求安,食不念飽。冀乘此道,不負先帝。所以化導兄弟,共同斯志,欲令瞑目之日,無所複恨。何意老志複不從哉?萬年之日長恨矣!’… 帝複重請之。” 李賢等注引《東觀記》曰:“太後诃譴曰:‘明帝永平中,常自減削,歲時但賜錢各千萬,布萬匹,衣服飲食官室苑囿,躬自節儉。左右小臣,皆先帝所愛,非有大功,不得封賞。奈何欲違先帝之典,而令馬氏獲罪于天乎?’”
- 釋義: 這段記載漢明帝馬皇後(明德皇後)拒絕漢章帝封賞其兄弟(馬氏外戚)。章帝一再請求,太後(馬皇後)最終以嚴厲的言辭(诃譴)回應,引用先帝(明帝)的節儉做法和規矩,堅決反對封賞,認為這會違背祖制、使馬家獲罪。這裡的“诃譴”生動體現了太後作為長輩和權威,對皇帝(雖為君主,但在此情境下是晚輩)堅持原則、不容妥協的嚴厲責備。
- 來源參考: 範晔. 《後漢書·卷十上·皇後紀第十上》[中華書局點校本]。相關段落及李賢注引《東觀記》可查證于權威古籍數據庫或點校本《後漢書》。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 提供《後漢書》原文及部分注釋
三、 總結與補充說明
“诃譴”一詞意指嚴厲的斥責、責備,其特點在于:
- 語氣嚴厲: 強調批評的力度和嚴肅性,帶有訓斥、責難的色彩。
- 語境正式: 多用于較為正式或上下級、長晚輩分明的場合。
- 古語色彩: 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研究古代文化的語境中。
在理解和使用該詞時,需注意其與現代常用同義詞如“斥責”、“責罵”、“批評”等的細微差别:“诃譴”更側重于公開、正式且語氣非常嚴厲的責備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
“诃譴”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ē qiǎn(注音:ㄏㄜ ㄑㄧㄢˇ),意為呵斥、譴責。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诃:通“呵”,指大聲斥責;
- 譴:責備、責問。
二者結合,表示以嚴厲的态度斥責或批評他人,帶有責備和不滿的意味。
二、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
晉代葛洪《抱樸子·自叙》:
“未嘗論評人物之優劣,不喜訶譴人交之好惡。”
(意為不隨意評價他人,也不斥責他人的交往選擇)。
-
宋代曾鞏《代人謝餘侍郎啟》:
“疎闊已甚,抵棄未能,輒布聽聞,方虞訶譴。”
(表達因疏于聯繫而擔心被責備的謙辭)。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邵女》:
“或薄施訶譴,女惟順受。”
(描述女子面對輕微斥責時默默承受)。
三、相關詞語
- 诃叱、诃責:近義詞,均指斥責(見)。
- 诃佛诋巫:佛教用語,指斥責佛與巫師(見)。
四、使用注意
“诃譴”屬于書面語,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正式語境。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適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法,中的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措鞍鞴啽呓聱取阿意苟合白花花搬運便餐比疏猜詐赤道馳教辭老單刺丹鳳舄店房地理數據庫鵝溪白放燈蜰蛴奉命逢兇化吉跟馬工程師宮寺光彩奪目灌洗還香了願海熊蒿子徊腸傷氣降書踐敭膠瑟糾拾計相拒付沮核均禮居移氣,養移體孔棘駃馬了利利唇吻躘踵南容鬧混呿嗟商道賞進生銅聖文水遞熟睡素誠太博袒左頭子錢瞎扯蛋香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