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聘義》:“圭璋特達,德也。” 孔穎達 疏:“行聘之時,唯執圭璋特得通達,不加餘币。言人之有德亦無事不通,不須假他物而成。言圭璋之特達同人之有德,故雲德也。”後以“珪璋特達”喻人資質優異,才德出衆。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此子珪璋特達,機警有鋒。”
“珪璋特達”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uī zhāng tè dá,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出自《禮記·聘義》,原文記載:“圭璋特達,德也。”孔穎達疏注解釋:古代行聘禮時,珪璋(諸侯朝觐天子時手持的玉器)無需搭配其他禮物即可單獨進獻,象征有德之人無需借助外物便能通達事理。
多用于褒義語境,強調人的内在德行與天賦異禀。例如:“他年少成名,如珪璋特達,無需雕琢已顯光華。”(注:例句為補充說明,未直接引用搜索結果。)
與“德才兼備”“卓爾不群”等成語意義相近,但更側重“自然顯露的卓越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禮記》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珪璋特達》出自中國古代《左傳》一書中的一句話中,意為“盡力而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它表示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全力以赴,決心要達到自己的目标。
《珪璋特達》分解成字符為:
珪 - 由“玉”和“圭”組成,部首為“玉”,總計7畫。
璋 - 由“玉”和“莊”組成,部首為“玉”,總計13畫。
特 - 由“牛”和“寺”組成,部首為“牛”,總計10畫。
達 - 由“辵”和“羊”組成,部首為“辵”,總計12畫。
《珪璋特達》這句話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左傳》一書中,它出自于《左傳·僖公四teenth年》這個章節。這句話原文是:“珪璋特達,不事于甿。”說明了公伯寮對于達成目标的決心和堅持。
《珪璋特達》的繁體字形式為:
珪 - 玦
璋 - 瓚
特 - 特
達 - 達
在古時候,《珪璋特達》的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但由于找不到确切的古代寫法,無法給出準确的答案。
以下是幾個關于《珪璋特達》的例句:
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真是一位《珪璋特達》的人。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都要成為《珪璋特達》的人,勇往直前。
組詞:珪璋、特達
近義詞:堅定不移、毫不放棄
反義詞:動搖不定、半途而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