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薄;苛刻。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二折:“[蔔兒雲]不知害甚麼病死了那?[正旦唱]想則為那苦尅瞞心鈔兒上緊。” 元 鄭廷玉 《看錢奴》第二折:“我可不知怎生來這麼慳悋苦尅?若有人問我要一貫鈔呵,哎呀,就如挑我一條筋相似!”
“苦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ǔ kè(注音:ㄎㄨˇ ㄎㄜˋ),其核心含義為刻薄、苛刻,多用于形容待人處事的态度或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多用于文學作品或曆史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貶義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元代戲曲文本或相關古籍解析。
苦克是一個漢字詞語,常見于中國南方的方言中,特别是福建和台灣地區。這個詞的意思是“頑固”、“執拗”或者“倔強”,形容一個人或者事物非常固執、難以改變。
苦(kǔ)是一個常見的漢字,由“艹”部和“古”部組成,總共5個筆畫。
克(kè)也是一個常見的漢字,由“兒”部和“克”部組成,總共7個筆畫。
苦克這個詞最早出現的記錄可以追溯到明代,是福建方言中的一個常用詞彙。在繁體字中,苦克寫作酷硪。
苦和克這兩個字在古代有不同的寫法。苦可以寫作“枯”或者“庫”,而克可以寫作“剋”或者“咳”。
1. 他非常苦克,一旦下定決心就很難改變。
2. 這個問題我已經勸了他多次,但是他仍然苦克地拒絕接受。
苦克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
1. 苦克性格:指一個人的性格非常固執、難以改變。
2. 苦克鬥争:指一個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堅持不懈、奮勇鬥争。
近義詞:頑固、執拗、倔強
反義詞:柔順、敏感、易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