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miss and expel] 貶谪驅逐
黜逐功臣
貶斥;逐退。 漢 蔡邕 《述行賦》:“懷 伊 呂 而黜逐兮,道無因而獲人。” 宋 司馬光 《請自擇台谏劄子》:“豈可更為之黜逐台諫,以長其威福,成其氣勢?臣竊為陛下寒心。” 清 卓爾堪 《虎丘谒萊陽二姜先生祠》詩:“後先救援多直臣,紛紛黜逐為庶人。”
“黜逐”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多用于古代文獻語境。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黜”指罷免、貶退,“逐”指驅逐、放逐,合稱表示“貶斥驅逐”之意。其核心含義為通過行政或權力手段剝奪職位并強制驅逐,常用于描述古代官員因過錯或政治鬥争失去權位的過程。
從字源結構分析:
古代文獻中,“黜逐”多用于記載官員受罰事件。例如《舊唐書·李林甫傳》載:“林甫屢黜逐賢良”,特指權臣通過政治手段排斥異己。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領域,與“罷黜”“流放”等詞構成近義關系。
“黜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指通過罷免、解雇或驅逐等手段,使某人被迫離開原有職位或地位。例如在政治或職場中,因過失、權力鬥争等原因剝奪他人職務并驅離。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描述古代官員、功臣因政治鬥争或觸怒權貴而遭貶谪驅逐。例如:
“後先救援多直臣,紛紛黜逐為庶人。”(清·卓爾堪詩)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更常見于文言或學術讨論中,近義詞包括“貶谪”“放逐”等。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按歌邦禮班師不卑不亢倡議書纏説戳壁腳催生婆摧心打擂丹書觝擊墆積鬥钿短幸材飯數諷詠改道宮室管内閨彥谷飲黃妖豁免滹沱夾廁簡信家弦戶誦佳醞景陽井九稅跼蹐菊月曠度裡選理雪落水管旅葬沒分豁美術片年月日虔敬竊鈎盜國切近的當壬遁日幹山脅沙壅省疾失措濕答答石棱贖死條桑頹壓退陣文秀五始纖經奚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