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鈎盜國的意思、竊鈎盜國的詳細解釋
竊鈎盜國的解釋
見“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
詞語分解
- 竊鈎的解釋 偷腰帶鈎。謂小偷小摸。 明 儲國桢 《雜詠》:“羣盜竊鈎終問鼎,元戎籌國并齎糧。” 續範亭 《感言》:“古人有竊國竊鈎之喻,今日竟有竊黨而兼竊國者,當得何罪?”參見“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
- 盜國的解釋 竊取國家政權。《舊唐書·僖宗紀》:“伏以僞 煴 違背宗社,僭竊乘輿,欺天之禍既盈,盜國之罪斯重,果至覆敗,以就誅夷。” 宋 洪邁 《容齋隨筆·杜延年杜欽》:“夫 新莽 盜國,權輿於 鳳 。” 清
專業解析
“竊鈎盜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刻社會批判意味的典故短語,其核心内涵源于先秦道家經典《莊子·胠箧》:“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原句通過對比“偷竊衣帶鈎的小賊”與“篡奪國家權柄的大盜”兩種行為的不同結局,尖銳諷刺了法律與道德标準的雙重性——統治者對底層民衆施以嚴刑,卻對權力階層的暴行予以默許甚至美化。
從語義結構分析:
- “竊鈎” 指偷盜微小物件的行為,象征普通民衆的輕微過錯;
- “盜國” 指以暴力或陰謀手段奪取國家政權,代表統治階層的極端罪行。
這一成語在曆史演變中逐漸凝練為對“社會規則不公”的批判工具。例如《史記》曾引用此典揭露秦末權力更疊的虛僞性,而現代語境中則多用于抨擊司法體系對不同階層實施差别化對待的現象。
權威文獻印證:
- 《莊子集釋》(中華書局版)指出該典故“直指禮法為權勢者所竊,淪為欺世工具”;
-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強調其“揭示專制社會法制本質”的哲學價值;
- 王力《古代漢語》教材将其列為“反諷類成語”典型,解析其“通過極端對比強化批判力度”的修辭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竊鈎盜國”(qiè gōu dào guó)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通過欺騙、偷竊等不正當手段奪取國家權力或掠奪國家財富的行為,常用來形容為私利而嚴重損害國家利益的人或行為。
2. 來源與典故
- 出處:源自《莊子·胠箧》中的“竊鈎者誅,竊國者侯”,原指盜竊小物件的人被處死,而篡奪政權的人卻成為諸侯,諷刺法律虛僞和社會不公。
- 演變:後世引申為對“小盜受罰,大盜得勢”現象的批判,強調權力與規則的雙重标準。
3. 用法與場景
- 適用對象:多用于批判貪污腐敗、濫用職權、侵吞公共財産等行為,尤其是身居高位者以權謀私的案例。
- 語境舉例:常見于社會評論、政治分析或曆史讨論中,如揭露官員貪腐時可用此成語形容其危害性。
4. 結構與延伸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中性詞,但多含貶義(諷刺或批判)。
- 近義詞:竊鈎者誅,竊國者侯;大盜竊國。
- 反義詞:廉潔奉公,大公無私。
補充說明
- 書寫差異:部分文獻中寫作“竊鈎盜國”(“鈎”與“鈎”為異體字,意義相同)。
- 現代關聯:常被借喻為對制度漏洞或權力腐敗的反思,如“小貪被嚴懲,巨貪卻逍遙法外”的現象。
别人正在浏覽...
八瓣子百六倍論表姊妹避諱不得了部勒不轉眼擦脂抹粉蟬翅搨蟲邪傳诏童刍輿登相殿本掇采耳膜浮圓子幹麼诟詛過慝鼓柂诃咄涸鱗花光皇甫四傑花妖子檢畏挢然嬌淑借麾擊虛蠲赦決力浚文麗目劉伶酒論吏慢聲慢語毛卷門釘驽驘傾陂铨貫羣噪人模狗樣兒融怡入文出武生埋神華深惡痛絕涉嫌霜骨庶長肆祀歲荒帑藏特赦條貫望風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