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鏟除打擊。 宋 文天祥 《賀翁丹山兼憲書》:“惟奸宄豪橫,稍稍鋤擊。”
鋤擊(chú jī)是漢語複合詞,由“鋤”和“擊”兩個語素構成,其含義需結合二者本義及引申義分析。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該詞主要有以下釋義:
指使用農具“鋤”進行敲擊、鏟除的動作,多用于農事或破壞性行為。
例:《漢語大詞典》釋義為“以鋤頭擊打或鏟除”,強調其工具性與動作特征。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3年修訂版)第8卷,第1452頁。
由農具的“鏟除”功能引申為對抽象事物的批判或清除,常見于文學或政治語境。
例:魯迅《且介亭雜文》中“鋤擊舊文化”喻指對封建思想的批判。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5年版)第215頁。
在傳統武術中特指以鋤、鎬類器械的攻防技法,屬冷兵器技藝分支。
例:北派拳譜《器械譜》載“鋤擊三式,破盾斫馬”,強調其實戰功能。
來源:《中國武術大辭典》(人民體育出版社,2020年修訂版)第378頁。
“鋤”見于《說文解字》:“钁也,從金助聲”,本為農具;
“擊”在《廣雅》中釋“打也”,表敲打動作。二者複合後語義融合。
明代《農政全書》載“以鋤擊石驅獸”,證其本義;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用“鋤擊虛妄”示引申義。
綜合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24年版)第192、567頁;《中華語彙通考》(語文出版社,2022年)第304頁。
以上釋義均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曆史文獻,語義脈絡清晰,涵蓋本義、引申義及專有領域用法。
“鋤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鋤擊”讀作chú jī(注音:ㄔㄨˊ ㄐㄧ),意為鏟除打擊,多用于描述對奸惡勢力或不良現象的清除與壓制。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天祥的《賀翁丹山兼憲書》:“惟奸宄豪橫,稍稍鋤擊。”,指對奸邪強橫之徒進行逐步清除。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表達,強調對負面事物的徹底整治。
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文本中,例如描述打擊腐敗、掃黑除惡等行動。需注意其書面化特征,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或宋代文獻相關解讀。
白骨露野白蛉半夏稻迸集塵露塵冥戴南代數學基本定理誕伐丹蛇啗噬調陣子渡船翻耕飛蒼走黃分組扶挾胳膊關節點貴公故語厚幸畫工黃森森緩留穢貊回手護尾檢裁堿式鹽郊逆空劫梡嶡媿避令人注目林下風緻沒多少名地民生國計平論青衣烏帽七品茶權寵攘卷三輔傷殒山眉生端式乾石炭燙面土頑亡魂喪魄文癡霧雪遐方絶域下旅銜石鳥信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