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評論;計較。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任賢》:“至於論量人物,直道而言。” 金 元好問 《論詩》詩之三十:“撼樹蚍蜉自覺狂,書生技癢愛論量。”
(2).猶思量。 元 袁桷 《睡覺東西書燈猶明喜勉元達兼示瑾子》詩:“師友淵源端有緒,老夫推枕起論量。”
“論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重含義:
評論、計較
指對人或事物進行評價、讨論,或在意細節上的得失。這一用法多見于古典文獻,例如:
思量、權衡
表示對事物的反複思考或權衡利弊,例如元代袁桷的詩句:“師友淵源端有緒,老夫推枕起論量。”
現代語境中,“論量”也可引申為根據事物的輕重緩急進行綜合判斷,強調通過比較、分析做出決策。例如:“處理問題需先論量其影響範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漢典()、古典文獻(如《貞觀政要》)等來源。
論量(lùn li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評議、議論以及分析等。在不同的場合中,論量可以用于描述對某個問題或主題進行讨論和分析的過程。
論量的拆分部首是言部(讠),它在漢字中通常作為讨論和談論相關的部首。而論量的筆畫數目為11畫。
論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常常通過辯論、讨論和分析來解決問題和增進理解。因此,論量一詞形成,用于描述這種讨論和分析的過程。
論量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論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論量的形狀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它的基本意義和用法仍然保持一緻。
1. 在這個會議上,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不斷論量問題的核心。
2. 他們圍坐在一起,論量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1. 論證:用事實和理由來支持一個判斷或觀點。
2. 論述:對一個問題或觀點進行詳盡的說明和闡述。
3. 論點:在一個讨論或辯論中提出的主要觀點或立場。
1. 言論:對于某個問題或話題的言論和看法。
2. 辯論:針對某個問題進行争論和辯駁。
3. 講述:對一個問題或故事進行詳細的叙述。
1. 結論:對于一個問題或研究的最終結果或觀點。
2. 隱瞞:有意掩蓋或隱瞞真相或事實。
3. 其他:與論量相反的詞彙取決于具體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