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修煉以氣住、神住、形住為“三住”。 唐 施肩吾 《三住銘》:“氣住則神住,神住則形住,長生之道也。” 宋 範成大 《次韻嚴子文見寄》:“無心我正銘三住,有意君堪話四休。”一說“三住”指心住、氣住、神住。《二程語錄》卷一:“ 持國 曰:‘道家有三住:心住則氣住,氣住則神住。’此所謂三守。 伯淳 先生曰:‘此三者,人終食之頃,未有不離者,其要隻在收放心。’”
“三住”是道家修煉術語,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存在兩種主流解釋:
1. 氣住、神住、形住 道家認為通過控制氣息(氣住)、凝練精神(神住)、穩固形體(形住),三者相輔相成可達到長生境界。唐代施肩吾在《三住銘》中提到:“氣住則神住,神住則形住,長生之道也”。宋代範成大的詩句“無心我正銘三住”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2. 心住、氣住、神住 另一種解釋出自《二程語錄》,認為修煉需先穩定心境(心住),進而控制氣息(氣住),最終凝聚精神(神住)。程颢曾評價:“此三者,人終食之頃,未有不離者,其要隻在收放心”。
核心思想
兩種說法的共同點在于強調修煉者對内在狀态的掌控,通過遞進式的自我約束實現身心和諧。前者側重形神合一,後者強調以心為本,反映出道家不同流派的修煉側重點差異。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道家内丹術或養生理論,現代語境中也可引申為對專注力、情緒管理的比喻。
《三住》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物的居住地點或宅邸豪華富庶。它首先出現在《世說新語·言語篇》中。
《三住》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三”和“人”,其中“三”是第三簡化部首,表示數量之多;“人”是單人邊,表示人物。
根據筆畫,這個詞有6個筆畫。
《三住》這個成語來自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中,該書是東晉文學家劉義慶于5世紀初編撰的一部著名筆記雜著。
在繁體字中,《三住》的寫法為「三住」。
在古時候,漢字《三住》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它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㞢」。
1. 他的家宅豪華富貴,堪稱《三住》。
2. 這個皇帝的王府真是《三住》之地,金碧輝煌。
組詞:三無、三明治、三人行、三角形。
近義詞:富麗堂皇、華貴盛大、金碧輝煌。
反義詞:簡陋、樸素、貧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