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瓦注 ”。《淮南子·說林訓》:“以瓦鉒者全,以金鉒者跋,以玉鉒者發。”參見“ 瓦注 ”。
“瓦鉒”(wǎ xiāo)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人或事物的短暫、虛弱、不穩定的狀态。常用來形容存在時間短、力量不足或缺乏持久性的事物。例如:形容計劃難以持續,或某人精力有限無法完成任務。
出自《左傳·昭公十一年》,原文提到“瓦器之铉”,本指瓦制器皿的脆弱性,後演變為成語“瓦鉒”,比喻事物的短暫和不可靠性。
需與“瓦甒”(wǎ wǔ,指古代酒器)、“瓦甃”(wǎ zhēng,指磚瓦)等發音、字形相近的詞區分。
《瓦鉒》(wǎ biāo)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古代冶煉和鑄造鐵器的工具。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即瓦部和鉒部。
瓦鉒的瓦部(wǎ)是指瓦字旁,它表示瓦礫等正方形石塊的意思,是一個本體部首;鉒部(zhòu/zhōu)是指煅鐵的工具,是一個形聲部首。
瓦鉒包含了9個筆畫,其中瓦部占3筆,鉒部占6筆。
瓦鉒的源自于古代,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它的字形簡化後變為“瓦钅”,是目前繁體字的形式。
在古代,瓦鉒的外形會稍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是“瓦鑣”,而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是“瓦錞”。這些變體寫法在組成和意義上與現代的瓦鉒相同。
1. 需要用瓦鉒來鐵器,這個冶煉工藝非常獨特。
2. 現代冶金工業已經不再使用瓦鉒這樣的傳統工具。
組詞:瓦匠、鐵甕、鐵冶、鐵工。
近義詞:爐镢、青銅器具。
反義詞:瓦缽、木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