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seven-stringed instrument]∶中國一種古弦樂器,用梧桐木制,上有七根弦
(2) [heptachord]∶古希臘七弦的裡拉琴
亦作“ 七絃琴 ”。古琴的一種。有七根弦。《宋史·樂志四》:“絲部有五:曰一弦琴,曰三弦琴,曰五弦琴,曰七弦琴,曰九弦琴。”《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先是宮、商、角、徵、羽五絃,後加二絃,稱為文武七絃琴。”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近 養心齋 的牆角處,懸一張素錦套着的七弦琴。”
七弦琴,又稱“古琴”或“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擁有超過三千年的曆史。其核心特征是以七根絲弦張于琴體之上,通過指法撥奏發聲,音色清雅深沉,承載着深厚的中華文化内涵。
一、形制結構與名稱釋義
七弦琴通常由桐木或杉木制成,琴體狹長,長約三尺六寸五分(約120厘米),象征一年365天;面闆呈弧形代表天,底闆平直象征地,整體構造蘊含“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其“七弦”之名直接源于弦數設定:從外至内依次為宮、商、角、徵、羽五正音弦,外加文、武二弦(相傳周文王、武王各增一弦),共同構成完整的音律體系。《說文解字》釋“琴”為“禁也”,強調其修身養性之功;《廣雅·釋樂》則明确記載:“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有五弦,文王增二弦,七弦。”
二、文化地位與藝術價值
作為文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七弦琴自古被視作君子之器。其演奏技法(如散音、按音、泛音)與減字譜體系,體現了獨特的音樂哲學。琴曲題材多寄情山水、抒懷明志,如《流水》《廣陵散》等名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産代表作”。《禮記·樂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後演變為七弦,印證其禮樂教化功能;宋代朱長文《琴史》更系統論述了琴道與德行的關聯。
三、曆史淵源與典籍記載
七弦琴的起源可追溯至伏羲、神農傳說,先秦典籍如《詩經·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已見其社會應用。東漢《風俗通義》詳述其形制演變,唐代曹柔創減字譜後,琴學理論趨于完善。現代《漢語大詞典》定義其為“中國傳統弦樂器,七弦,無品,音域寬廣,音色古樸”,而《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通過考古實物(如曾侯乙墓十弦琴)進一步佐證其發展脈絡。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 《說文解字》《廣雅》(古代字書典籍)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 《漢語大詞典》(漢語詞彙權威辭書)
注:古籍原文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現代學術定義參見《中國樂器志》等專業文獻。
七弦琴是中國傳統彈撥樂器,通常指古琴,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七弦琴是中國古代“八音”中絲類樂器的代表,因有七根弦而得名,又稱“瑤琴”“玉琴”。其形制狹長,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厘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面嵌十三個徽位标記音高,底闆開“龍池”“鳳沼”音孔。
古琴曲目存世超3360首,琴譜130餘部,代表曲目如《高山流水》《廣陵散》等,承載了中國傳統音樂與哲學思想。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音樂史資料或博物館藏品記錄。
百分制半子之誼寶籍杯蛇捕系長生天摛翰蟲邪楚纩耽書大衆哲學癫鬼跌退抖顫逗延端莊方山風口鳳韶管頭桂圃孩名鴻殺環理會吊灰身粉骨穢聲濺污羁步節目單衿佩酒娘龛世筷箧賫送龍睜虎眼沒分彌陁飄眇普濟衆生千妥萬妥謙志擒捕情變傾酤擎受七事子攘辟認确任運說談遂節俗士菾菜調舌投梭僞言文翰校棊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