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闡提的意思、闡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闡提的解釋

佛教語。“一闡提”的略稱。 晉 無名氏 《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師雲:夫禀質二儀,皆有涅槃,止因闡提含生之類,何得無佛性,蓋是經來未盡耳,乃喝闡提之人,皆得成佛。” 唐 司空圖 《與伏牛長老偈》之一:“不筭菩提與闡提,惟應執着便生迷。” 宋 張商英 《護法6*論》:“須臾老之将至,為虛生浪死之人,自可悲痛,何暇更從無明業識,造端倡始,誘引後世闡提之黨。”參見“ 一闡提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闡提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闡提是漢語佛教術語,源自梵語“icchantika”,音譯為“一闡提”,意為“斷善根者”或“無信之人”。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翻譯的佛典,指缺乏成佛善根、難以接受佛法教義的衆生。根據佛教經典,闡提可分為兩類:

  1. 一闡提:指完全斷滅善根,無法證悟佛性的衆生。如《大般涅槃經》提到:“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來源:《大般涅槃經》)
  2. 有性闡提:指因執着于特定修行法門或境界而暫時不追求佛果的修行者,但仍有成佛可能。此分類見于唐代宗密《圓覺經大疏釋義鈔》的注解(來源:中國佛教協會《佛學常見詞彙》)。

在佛教思想史中,“闡提能否成佛”曾引發争論。南北朝時期道生法師提出“闡提皆得成佛”,與《涅槃經》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相呼應,成為漢傳佛教的重要理論轉折點(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哲學大辭典》)。

現代漢語詞典中,“闡提”多保留其宗教語義,強調對佛法缺乏信心或善根斷絕的狀态,引申義亦可指頑固不化、難以教化的個體。

網絡擴展解釋

“闡提”是佛教術語,為梵語“一闡提”(Icchantika)的略稱,其含義在不同經典中存在差異,但核心均與成佛的障礙相關。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解釋:

一、基本定義

“闡提”在佛教中指“斷善根”或“信不具足”者,即缺乏成佛善根或信心之人。其梵語原詞本義為“有欲望者”,後引申為執着世俗榮華、妨礙修道的根性。

二、主要分類

  1. 斷善闡提
    因邪見、毀謗佛法、犯五逆重罪等徹底斷絕善根者,傳統認為無法成佛。但《涅盤經》提出此類人仍具佛性,若遇佛力加持或轉念悔悟,可重萌善根。

  2. 大悲闡提(菩薩闡提)
    以地藏菩薩為代表,因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而暫不入涅槃。此類闡提實際具備佛性,最終仍能成佛。

  3. 無性闡提
    部分經典如《成唯識論》提及的“定性二乘”,指因先天根器局限而無法成佛者,但此觀點在《涅盤經》中被修正為“衆生皆有佛性”。

三、經典争議

四、現代漢語延伸

少數非權威資料(如、7)将“闡提”解釋為“詳細闡釋并提出的行為”,但此用法缺乏廣泛認可,建議以佛教術語為準。

“闡提”在佛教語境中需結合具體經典和修行理論理解,其核心矛盾圍繞“是否所有衆生皆能成佛”展開,反映了佛教内部對人性本質的深層探讨。

别人正在浏覽...

辯白别懷饽饽房波流草立常話饞魚程式設計赤曆馳意鸱跱雠正楚囚刺心刻骨大抵東周列國志都憲迩英閤幹杯幹凈地隔火赓歌廣求過電號弓昊天恩後鎮話茬兒彙率護将胡盝互校降餞挢捎紀昌桀傲不恭金龛巨海狂僭砌塊清退攘襟任堪肉好商宜設色逝路失溺手钏訟鬼邃殿探撰天書文徽五馬五陽無餘五雲溪顯箸屣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