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一闡提”的略稱。 晉 無名氏 《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師雲:夫禀質二儀,皆有涅槃,止因闡提含生之類,何得無佛性,蓋是經來未盡耳,乃喝闡提之人,皆得成佛。” 唐 司空圖 《與伏牛長老偈》之一:“不筭菩提與闡提,惟應執着便生迷。” 宋 張商英 《護法6*論》:“須臾老之将至,為虛生浪死之人,自可悲痛,何暇更從無明業識,造端倡始,誘引後世闡提之黨。”參見“ 一闡提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闡提漢語 快速查詢。
“闡提”是佛教術語,為梵語“一闡提”(Icchantika)的略稱,其含義在不同經典中存在差異,但核心均與成佛的障礙相關。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解釋:
“闡提”在佛教中指“斷善根”或“信不具足”者,即缺乏成佛善根或信心之人。其梵語原詞本義為“有欲望者”,後引申為執着世俗榮華、妨礙修道的根性。
斷善闡提
因邪見、毀謗佛法、犯五逆重罪等徹底斷絕善根者,傳統認為無法成佛。但《涅盤經》提出此類人仍具佛性,若遇佛力加持或轉念悔悟,可重萌善根。
大悲闡提(菩薩闡提)
以地藏菩薩為代表,因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而暫不入涅槃。此類闡提實際具備佛性,最終仍能成佛。
無性闡提
部分經典如《成唯識論》提及的“定性二乘”,指因先天根器局限而無法成佛者,但此觀點在《涅盤經》中被修正為“衆生皆有佛性”。
少數非權威資料(如、7)将“闡提”解釋為“詳細闡釋并提出的行為”,但此用法缺乏廣泛認可,建議以佛教術語為準。
“闡提”在佛教語境中需結合具體經典和修行理論理解,其核心矛盾圍繞“是否所有衆生皆能成佛”展開,反映了佛教内部對人性本質的深層探讨。
《闡提》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詳細解釋、闡述思想或觀點。
《闡提》的拆分部首是門,筆畫數目為14畫。
《闡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兩個字。其中,“闡”表示解釋、闡明,而“提”則表示講述、提示。将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現代漢語中的“闡提”一詞。
在繁體中,“闡提”被寫作「闡提」。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闡提》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而言,古代的寫法為「闡揥」。
1. 請你闡提一下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2. 他用簡單的語言闡提出了複雜的問題。
闡明、闡釋、闡述、提煉、提及、提醒等。
解釋、說明、展示、揭示、報告等。
隱去、模糊、含糊、隱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