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portant part] 主要的部分;重要的端緒;大概
故稱惡者,心之大端也。——《禮記·禮運》
今略舉大端,以喻吏民。——《後漢書·隗嚣傳》
(1).主要的端緒。《禮記·禮運》:“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 孔穎達 疏:“端謂頭緒。” 毛 * 《論持久戰》三五:“依目前條件來看,戰争趨勢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
(2).謂事情的主要方面。《後漢書·隗嚣傳》:“ 新都侯 王莽 ,慢侮天地、悖道逆理……今略舉大端,以喻吏民。” 唐 白居易 《三教論衡》:“略録大端,不可具載。” 梁啟超 《中國積弱溯源記》第二節:“以上六者,僅舉大端,自餘惡風,更僕難盡。”
(3).本原。 唐 陳子昂 《谏政理書》:“元氣,天地之始,萬物之祖,王政之大端也。”
(4).大抵,大約。《西遊記》第三五回:“那怪雖也能騰雲駕霧,不過是些法術,大端是凡胎未脫,到於寳貝裡就化了。”《中國歌謠資料·小曲》:“河那邊一隻鳳,我怎麼叫他不應?大端是我親人少緣分。”
"大端"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在不同語境下存在差異。根據《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解釋,該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指事物的重要頭緒或主要部分。如《禮記·禮運》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穎達疏解為"舉其大端而言",此處"大端"即指人類基本需求的核心内容。這種用法常見于文獻評述,強調對事物本質特征的把握,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論及史書編纂時強調"撮舉大端,得其體要"。
二、表示事情的要害或關鍵所在。明代張岱《陶庵夢憶》中"西湖七月半"篇有"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大端可見矣",此處即通過現象揭示本質。該義項在明清小說中尤為常見,如《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盧太學詩酒傲王侯"中評斷案情時使用"大端"指代案件關鍵證據。
從詞源演變考察,"大端"本義源自衣冠制度,《禮記·玉藻》載"君子之居恒當戶,寝恒東首,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鄭玄注"大端謂舉動之大事",引申為重要儀節。漢代以後詞義逐漸泛化,發展出"主要方面"的抽象含義。近義詞"大要""綱領"側重整體框架,而"大端"更強調核心要素;反義詞"細枝末節"則突顯其主次關系。
“大端”是一個漢語詞彙,含義豐富且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大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或重要方面,常用于概括核心内容或關鍵頭緒。例如《禮記·禮運》中提到:“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意為人的好惡是心性中的重要端緒。此外,它也可表示“大概”“大抵”,如《西遊記》中的用法:“大端怕漏了消息”。
經典文獻中的用法
哲學與思想層面的引申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禮記》《後漢書》等古籍,或查看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悲弦秉陽僠僠舶趠風簿問測旗廛路車旅費川嶽出師不利慈竹蹙蹋登衡讀書三到翻腔發餫霏霜扶舉蓋世太保革棺格議悍士耗棄黃碧畫諾花裀昏澄澄僭偪嘉容緊行無好步雞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快刀斷亂麻酷官萊索托涼影獵異立身揚名美盛魔法靺鞈女子喬做衙棋敵然疑戎務三招兩式珊瑚鈎善馭盛位收軍訟樹鐵面禦史貼着體望痛治透明體脫身望其項背賢才君子